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垫江大石竹编

日期:2017-12-01

垫江大石竹编(也称灯塔石竹编)工艺美术制品,系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质材,经“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特殊工艺处理,再按所需图案规格、色泽要求,经破竹丝、排径底,以纯手工精心编织装饰而成的竹编工艺美术品。它做工精良,竹丝细如纱线,编织的工艺品手感柔韧细腻,美观大方。

据垫江民国县志记载,垫江境内竹资源丰富,竹编制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垫江农村都以竹编为副业。编制凉席、斗篷、烘笼、扇子、箩筐、撮箕、锅盖、斗筐、筲箕等等竹制农具和生活用具,除了自用就是出售。全县各场镇都设有专门的竹器市场。其中凉席、扇子、烘笼等早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就已销售到相邻区县和成都、重庆。

民国38年,全县竹编产品达2.1万件。解放后,竹编生产持续发展,年产竹器最高达到2.6万件。1955年垫江成立了竹器生产合作社,将民间匠人收为集体所有,专门从事竹制品编制出售。1973年竹制烘笼和其他竹器曾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展,获得与会者的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竹编生产受到市场经济冲击。1985年全县有两个竹器生产企业,现在也已撤消,竹编生产又重新回到民间。

垫江民间竹编工艺集大成者为赵氏家族从清代传承至今的大石竹编。

大石竹编第一代传人为赵宗堂。第二代传人为赵纯傑。第三代为赵龙修。他们均以务农兼竹编为生。为子孙留有“耕种、竹编、帮工、活命”的家训。农闲时编织一些斗篷、烘笼、扇子、箩筐、撮箕、锅盖、斗筐、筲箕等竹制农具和生活用具维持家用,竹编仅停留在粗加工阶段。赵龙修之子赵品良是大石竹编第四代传人。他在继承父业的同时,对竹编制品做了改进。编制了《五王出阵》、《野鹿含花》和有木瓜心、万字边图案纹饰的竹席、扇子、箩筐、锅盖、背篼、竹帘等生产生活用品,在相邻乡镇销售,深受群众喜爱。

赵品良的儿子赵行恩是大石竹编第五代传人。他在继承祖业时更进一步地研习竹编技艺,在作品图案方面开拓创新。从单纯实用型,向观赏与实用并重发展,从而使大石竹编产生了新的飞跃。

199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赵行恩带领10余名徒弟,经过100多个昼夜赶制,完成了四套系列竹编画《伟大领袖毛泽东》每套10幅,无偿捐赠给北京、韶山毛主席纪念馆等地收藏。在国内尚属首次民间捐赠竹制品领袖像,所以弥足珍贵。2003年竹编画曾获“重庆市第三届旅游商品新产品三等奖”。

现在,大石竹编已传至第七代。


(摄影:向小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