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香会

大足自古石刻兴盛,寺庙林立,庙会甚多。如县城城隍会、龙水灵官会、雍溪东岳会、国梁祖师会、金山三皇会等等,几乎月月有会,甚而一月数会。一次香会热闹十天半月。其中以“宝顶香会”为历史最久远,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宗教、民俗文化活动,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尤其在西南地区影响极大。可谓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宝顶香会与大足石刻相伴相生,起源于南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佛事与民俗交融的文化活动,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为集中,是大足境内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认定:“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宝顶山大佛湾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足知县史彰《重开宝顶碑记》云:足邑三十里许,有宝顶山寺,即维摩道场也。历代香火最盛,名齐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语……余来牧兹土,详询耆老招徕垦荒之法。咸云:邑有山名宝顶,寺建维摩。闻前人言“山寺兴废,关系邑之盛衰。寺盛则民皆安堵,寺废则民尽逃散。”如欲招集逃亡,宜先开宝顶……元明香火,震炫川东。惜今荒闭岁久……况兹山寺兴衰,实乃县民攸系,有地方之责者,何可听其荒圮而不之问耶!遂给示招僧开建……前闻山下居民云:癸亥春夏间,荒途未辟,时闻山上钟鼓乐音,老幼传以为异,岂邑之泰运欲新而山灵预启其机欤!
历史上的“宝顶香会”顶礼观音菩萨,每年自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后四五十天均为会期,以农历二月初一、十五、十九上山拜佛者最多。十九为观音菩萨诞日,为香会正期,尤其热闹。整个香会期有香客数万至数十万来自省内各州府县,外及云贵陕西等省。香客有散客,有团体(架香)。团体朝山结成“架香”(俗称“朝贺”),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各身佩黄袋,腰围小黄裙,手执黄旗,“流星开路”,龙灯狮子前导,随后旗锣伞帐,九品香烛,圣驾天子,十学士,十八罗汉,二十八宿,沿途吹打喧腾。每到一处寺院或场镇,由引香师按“路本”领唱朝山歌。进入宝顶山大佛湾,亦由引香师领队,唱佛歌(佛偈子),由随众手捧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等十色供盘,鼓乐齐鸣,鱼贯而行。在大悲阁拜千手观音,交香后,到圣寿寺狮子坝耍彩龙、游城,再到各殿,最后到山顶朝拜维摩殿(表示上“三十三天”)。烧散香的香客献彩送匾,许愿还愿,挂功果等活动亦非常热闹。十九日烧子时香,烧钱化纸无数,爆竹声震天。
香会期间香山场四周摊棚林立,耍把戏、比武打擂、舞狮,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宝顶香会为礼佛活动,融旅游、娱乐、民俗、商贸于一体,对大足的经济、文化、民俗具有较大影响。
香焚宝顶,福满人间。宝顶香会源远流长,与浙江普陀山香会齐名,为全国朝拜观音菩萨规模最大的两大香会之一,它在引导人们孝养父母、弃恶向善、净化心灵、愉悦身心,培育宽容、利人、和谐相处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在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丰富民间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学术研究方面,更具重大价值。
(重庆市大足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