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黄连

石柱县是国家黄连原始产地、国家科技部“中国优质中药材(黄连)克AP种植示范基地”、“重庆市道地优势中药材克AP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中国黄连药材产业之乡”。
历史渊源
《石柱县志》记:唐天宝元年(742),石柱曾“上贡黄连十斤,木药子百粒”。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载:“忠州领五县:临江、丰都、垫江、南宾(今石柱)、桂溪,土产苦药子、黄连……”。时州领五县,唯南宾县能产黄连。
据方志记载,石柱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代。至明初,石柱黄水坝(今黄水镇)、双河口(今枫木乡)一带居民即以种植黄连为生。明代中期,黄连的栽培加工技术已臻成熟和完善。明代后期,石柱黄水坝场(今黄水镇)已成为黄连集散之地,重庆、万县、武汉、江西等地药商纷至沓来。
清乾隆四十年(1775)《石柱厅志》记:“药味广产,黄连尤多,贾客往来,络绎不绝。”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补辑石柱厅新志》记载:“黄连产最多, 性与雅连相符。”清宣统元年(1909)《石柱厅乡土志》记述:“黄连为厅境大利,薮产黄水、双河口等处,一年种子,一年支棚,栽苗越六七年,后者为佳,茎高数寸,叶作细棱,形如芫荽,头分数种,有鸡爪、味连、金钩之别,性与雅连相符。”民国时期,石柱黄连年产量即达4000担。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银行所编《四川省之药材》记:“味连,只有家种,专产石柱”。
民国三十二年(1943),石柱黄连在成都参加四川省物产竞赛会;1959年《四川医学院学报》之《黄连史》称:“峨眉、 洪雅野生品种驰名天下,石柱栽培品种品质优良,产量甲全国”;同年,石柱黄连在中央博物馆(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展览;1958年和1962年,朝鲜、越南两国先后通过周恩来总理和国家有关部门从石柱县引种试栽黄连。198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湖北利川县视察时称石柱是“黄连之乡”。
产品特点
石柱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又名味连,习称川连、鸡爪连,系常用名贵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其根连珠色黄而故名。
本品主含小檗碱(黄连素),另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巴马亭碱等多种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性寒,味苦。入心、肝、胆、脾、胃、大肠六经。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有抑菌、抗病毒、降压、利胆、利尿、镇静、镇痛和增强白血球吞噬等作用,临床常用于烦热神昏、心烦失眠、湿热痞满、腹痛泻痢、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耳道流浓、牙痛、消渴、湿疹、湿疮、烫伤、吐血、衄血、痈肿疔疮及妇人阴中肿痛等症。酒黄连善清上焦之热,用于目赤、口疮、牙痛、耳浓、喉肿等五官疾患;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以黄连磨人乳治疗眼疾效果甚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还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虫、抗癌、抗辐射、促进细胞代谢,改善循环系统,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有文献报道,黄连对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和某些肿瘤有一定疗效。
黄连副属产品——黄连花。摘取黄连鲜嫩花朵,采用传统名茶信阳毛尖的生产工艺精心加工制作而成。既有花的功效,又有茶的功能。看汤色黄绿透亮,其花在水中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一般,赏心悦目;闻一闻,清幽淡雅,若用心灵去感悟,能够闻到那来自老深山里春天的气息;品一品,清香中而有一丝微苦,若用心细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清香与微苦中品出那来自天地间至清、至真、至美的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