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野生天麻

天麻,属兰科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为名贵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入药历史。
一、产地环境
巫山野生天麻是乌天麻,宜在半阴半阳的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谷沟地生长。人工栽培时,土质以疏松的壤土、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沙土,尤以pH5~6的生荒地土壤为宜。忌黏土和涝洼积水地,忌重茬。巫山野生天麻和蜜环菌有共生关系,对温、湿度均有一定的要求。蜜环菌在6~8℃时开始生长,而天麻在10~15℃才开始发芽,两者在20~25℃时生长最快,超过30℃就停止生长。蜜环菌和天麻生长都要求一定的湿度,土壤含水量过低,蜜环菌生长不良,天麻也长不好;水分过大,土壤中空气不足,不仅影响蜜环菌和天麻生长,甚至会造成天麻腐烂。
二、历史渊源
清光绪《巫山县志》卷十三《物产志》“药属”记载党参等中药材共50种,“货属”记载药材“天麻等为大宗”。野生天麻采集培育历史超过1000年,野生天麻采集商品销售有100年以上历史,20世纪70年代之前,野生天麻通过武汉出口欧美,当时年采集干货产量30~50吨,1100户农户将采集野生天麻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三、品质特点
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为0.457%,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高0.25%;稀乙醇热浸出物达30.9%,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高15%。因此,巫山野生天麻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息风止痉、去风通络、镇痛、镇静、抗惊厥、降血压、明目、增智等作用,还有较高的药膳保健价值。
四、生产情况
20世纪80—90年代,有药农仿野生种植,以野生采集为主,年干货产量达50~60吨。2005年以后,巫山县20余个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仿野生种植巫山乌天麻。截至2017年,巫山县财政支持天麻产业化发展的资金在600万元以上,建成标准化烘烤房3个,冷藏库1000立方米。
五、质量特色
(一)感官特色
巫山野生天麻表面呈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半透明,有节状环纹。入药性平,味甘,既有祛风镇痉、止痛提神、益气养肝、降低血压的功效,又可医治昏迷惊风、口眼歪斜、神经衰弱、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
(二)理化指标
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为0.457%,稀乙醇热浸出物达30.9%。
(三)安全要求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相关标准规定。
(摘编自《重庆市志·农特产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