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长寿鱼面

日期:2024-04-12


长寿鱼面是长寿区特色农产品,采用西南大学先进科学技术,选用优质的长寿湖有机水产品——鲢鱼、鳙鱼、草鱼等的鲜鱼肉,经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该产品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是一种纯天然的营养保健食品,老少皆宜。长寿鱼肉面口感鲜美,是居家、中西大餐配餐、野外作业的上等方便食品,也是旅游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一、产地环境

长寿湖,位于长寿区东部,距重庆市区128千米,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狮子滩水电站,因拦截龙溪河而成的人工湖。最高水面面积10万亩,正常蓄水面积7.6万亩,因地处长寿县境内而得名。龙溪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流经梁平县、垫江县、长寿县,在长寿县羊角堡汇入长江,全长170余千米,平均流量54立方米/秒。因长寿湖特殊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水中浮游生物十分丰富,很适合鱼类生长。20世纪50年代,周边村民先后在湖内投放各类鱼种,实行大水面增殖、网箱养殖、网拦养殖,年产鲜鱼上千吨。2003年,村民回归生态养殖,治理湖区环境,长寿湖水环境持续向好,长寿湖鱼品质逐年改善,先后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获评国家特色名牌农产品。2013年,长寿湖水质、鱼体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40余项指标严格检测,各项目指标均达有机食品产地标准和有机食品标准,顺利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二、生产历史

1954年春,国家为开发利用龙溪河水利资源,启动修建狮子滩水电站,全国各地近万名水电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汇集于此,带动了当地餐饮、客栈生意的发展和繁荣。其中一家客栈特聘了一位技艺出众、擅长红白两案的朱姓厨师。有一天,朱厨师在案上和面时,不小心碰翻了准备氽鱼丸子的鱼肉泥,不好再用,又弃之可惜。朱厨师灵机一动,顺手把鱼肉泥和到面里,擀成面条煮熟上桌,客商吃了,个个赞不绝口,都夸此面味道鲜美。又传,因长寿湖形成,湖中鱼类快速、大量生长,加之20世纪50—60年代物质匮乏,周边村民常捕鱼充饥,做耙、做面,食而经饱不饿,长寿湖部分村民尝试将长寿湖鱼肉加工成鱼面上席,口感爽韧、鲜香细嫩,无鱼腥味,令食者称绝,扬名各地,第一代手工鱼面开始走上餐桌。来长寿湖旅游的客商,都必吃这一美味——长寿鱼面,所有人都称其为重庆长寿的独特美食佳品,经常食用能增强免疫力、开胃健脾,益处多多。长寿鱼面色泽棕带白色,煮前需泡1小时,可根据口味调味,进行相应搭配(如番茄面、鸡蛋面、榨菜面、麻辣面、酸菜面等),具有色泽分明、鲜咸适口、回味浓郁、营养丰富、风味别致的特点。19583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来长寿湖视察,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一位工作人员无意中透露了当天是周总理60寿诞。按传统,寿辰一定要吃碗寿面。据县志记载,周总理当天在长寿吃的寿面,就是长寿鱼面。周总理吃后连连称赞说味道好极了!并请来厨师,问明寿面的制作过程,称鱼肉面长寿面

由此,长寿湖的鱼肉面被传承下来,并成为周边地区人们竞相品尝的知名特色面点,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生辰贺寿必点的“寿面”。长寿鱼面后经工艺改善,被制成了干鱼面,便成为游客们必带回家的特产之一。

三、生产情况

  1. 原材料

采用长寿湖生产的新鲜、无污染、无变质的青鱼、草鱼、鲢鱼、小麦粉、食用玉米淀粉。

  1. 加工工艺

传统鱼肉面的生产制作,要经过鲜鱼清洗,剖鱼去头、骨,绞肉成鱼茸,和面,手工擀面,蒸面,定型,切面,晒面等工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鲜鱼准备好后,用清水洗净,剖去鱼头、骨刺、内脏等。第二,用绞肉机把鱼肉绞成鱼茸。第三,将小麦粉、食用玉米淀粉和鱼茸按一定的比例搅拌,然后加2%~ 3%食盐,和面至面团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伸性。第四,用擀面杖把和好的面团擀成光滑、紧密、厚薄均匀,无孔洞、无毛边的面片,面片厚度不超过1毫米。第五,用蒸笼蒸鱼面至熟透为止。蒸熟的鱼面自然晾置,晾至用手捏后可自动展开为止。第六,将晾好的面卷成宽窄一致的筒状,然后用干净卫生的木板压实。第七,厨师们将压实的面筒切成均匀、光滑、无毛刺的鱼面。面丝的宽度要求不超过1.5毫米,自然晾干后即制作完成。

2018年,长寿区与西南大学食品学院等机构合作,改良鱼面制作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力争将长寿鱼面这一有着丰富文化积淀,富含营养的健康产品推向全国。


(摘编自《重庆市志·农特产品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