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石柱倒流水豆腐干

日期:2024-06-05


倒流水豆腐干,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特产、地理标志商标、“重庆老字号”,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历史渊源

据民国《石柱县志》记载,倒流水豆腐干的独特风味和制作技艺兴起于清嘉庆年间(1820年),约200年历史。是巴盐古道东进西出“背脚子”的下酒菜和干粮,是土家山寨南来北往赶集人的礼品和“干盘”(小吃)。

清末,倒流水乡场因位于忠县、丰都、石柱三地交界处,赶集十分热闹,每次不下1000人,街上住户40多家,做豆腐干生意的竟有20多户,家家生意好,供不应求。民国时期,倒流水豆腐干石柱土家族的风味产品,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招牌,在邻近的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区均有名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倒流水豆腐干的鼎盛时期,大炼钢铁的工人、农民、巴盐古道的背夫,常在倒流水歇脚食宿,夜间灯火通明,用豆腐干下酒以解行程疲劳,第二天又带作干粮上路,背货到长江边的洋渡乡。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柱当地仅允许非遗传承人秦光建及母亲陈世珍两人制卖豆干、交给集体评工分经营,其余社员均不得制作销售,但也时有人家自制自食及当礼品相送,远道而来的客人也要专点这一土家风味食品品尝。改革开放以后,倒流水豆干因历史传统而有名气,曾在《四川日报》、涪陵《群众报》上作为“家乡风味、名特小吃”被介绍,由此声名远扬,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条街上几乎家家都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豆腐干,并运至忠县、丰都、石柱各乡(镇)销售,平均每月达5万块豆腐干。

2008年起,倒流水豆腐干产业发展迅猛,有小作坊十几家,每月产量可达20吨以上。特别是2012年后,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产品先后获地理标志商标、“重庆老字号”称号,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食品生产卫生达国家生产标准。倒流水豆腐干除传统型外,还发展出休闲类产品,味型有麻辣、五香、泡椒、山椒、香辣、香菇、烧烤等,已进入全国市场,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有售,年生产量可达500多吨。

二、产品特点

倒流水豆腐干是土家先民利用得天独厚的竹海泉水和当地春黄豆,采用传统技艺、土家秘方精制而成的。黄豆生长环境独特、气候温和、颗粒饱满、品质优良。竹海泉水含有人体所需的铁、锌、铭、镉、锰、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倒流水豆腐干的点睛之物。倒流水豆腐干具有人文悠久、山泉清纯、传统技艺、绿色营养、味道独特五大特征。其品质细腻、绵实筋道、醇香可口、回味悠长。

三、产地环境

倒流水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北角,现为大歇镇流水行政村委会所在地(曾经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凤凰乡政府所在地),人口以土家族为主,位于忠县、丰都、石柱三县交汇处。倒流水乡场有传统的赶集历史(现赶二、五、八)。其地形有上街、下街之分,下街自然水流方向与上街雨天屋梁(屋檐)的流水方向形成逆向(即“Y”字形)走势,所以旧时称“倒流水”,后来简称“流水”。

倒流水乡场海拔960米,常年平均温度22℃,是古时巴盐古道的背夫进山出河(长江)的重要驿站。拥有万亩竹海,森林绿化面积达92%,植被生态良好,气候舒适宜人,当地所产黄豆生长季节较长,品质优良,颗粒厚实。

四、生产加工

    (一)原材料

    倒流水豆腐干的主要原材料是石柱当地及周边所产春黄豆,及盐、辣椒、花椒和辅香料等。

(二)加工设备

主要设备工具有石磨、土灶、铁锅、豆腐箱、豆腐架(帕)、竹篾折子、菜刀、石墩、木盆、木桶、木瓢。

(三)加工工艺

倒流水豆腐干的加工工艺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现有蒸汽锅炉、磨豆机、滤浆机、人工压制设备、气压机、卤锅、烘干机、熏炕机、真空机、杀菌釜、清洗机等设备。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选豆、浸泡、磨浆、烧浆、过滤、点卤、压榨、切划、拌料、熏炕(卤制)、烘干、包装、杀菌、清洗等15道工序。

(摘编自《重庆市志·农特产品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