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故事】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功臣——卢作孚

卢作孚,字魁先,又名卢思,生于1893年,卒于1952年,原籍重庆市合川县肖家乡,被誉为“中国船王”。1925年组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带领民生公司广大员工,配合爱国军民成功实现宜昌大撤退,将大量军队、人员、武器、设备转移到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卢作孚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毛泽东在回顾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其中之一便是“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
一、教育救国积极探索
卢作孚生于合川城内一户贫苦人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满15岁的卢作孚只身前往成都求学。宣统二年(1910年)卢作孚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成功后,四川都督府委以夔关监督之任,卢作孚以革命不在作官,辞而未就,继续探索教育救国的道路。1924年,卢作孚在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后因四川军阀混战,民众通俗教育馆被迫夭折。1926年,卢作孚接管瑞山小学。后来,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了实验小学、兼善小学、民众夜校、妇女职业学校、力夫学校、工人学校和义勇队三期、学生队两期、警察队一期,既有群众性社会教育,也有正规的基础教育,还有技术性职业教育。这些学校的学生,部分参加到抗战前线,部分投入北碚乡村建设,部分成为民生公司的骨干力量。
二、实业救国伟大实践
教育救国走不通后,卢作孚认为:四川之所以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落后于中原内地尤其是沿海,交通闭塞、出入不便乃是主因。由此,他拟定的创业路径是:先交通,再生产,再次文教。而航运比修公路、铁路花钱少,见效快,又有收复内河航权的反帝意义,无疑应是当务之急。
1925年10月,卢作孚在同乡友人的赞助支持下筹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合兴造船厂制造了一艘载重70吨的客运小轮船,取名“民生”。卢作孚闯入轮船运输业的江湖,为在激烈竞争中立足脚跟,确定了“避实就虚,人弃我取”的经营策略:别人争抢货运,我就在客运上做文章;别人做长线,我就做短线。这一运营方略果然奏效,民生公司从一艘70吨的民生轮航行合渝线起始,到1931年发展为轮船19艘,占川江航船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将帝国主义船只完全赶出了川江;到1946年,公司船只除在抗日战争中损失的以外,拥有轮船117艘,另有驳船31艘,航线已延伸到海外,开辟了南洋、北洋航线,民生公司轮船航行于香港、吕宋、青岛、天津之间。同时,在卢作孚的领导下,民生企业先后涉足煤炭、钢铁、铁路、机器制造、贸易、纺织、食品、建筑、金融等多个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实业公司。
卢作孚曾这样解释民生公司名字的深意:以我中华全体国民之生生不息为其根本所归——不是少数富户、才子佳人,而是全体国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多子多福,文明康乐,生生不息……
三、“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底,叶圣陶从武汉乘船入川,船至宜昌,有感而发:“对岸山如金字塔,泊江轮作旅人家。故宫古物兵工械,并逐迁流顿水涯。”诗中“如金字塔”的山,正是与宜昌一江之隔的磨基山。磨基山下游约2公里处的十三码头,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以此为分界,下游是江汉平原,水面开阔,流势缓慢,上游则是三峡高山,航道狭窄,滩多浪急。正因如此,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是长江轮船上行的终点。宜昌至重庆的航线开辟后,宜昌则成为重要的转运港,从下游驶来的轮船行至宜昌码头一律要停船,人和货物必须下船,换乘能穿越长江三峡和川江航道的轮船,方可继续西行入川。宜昌江边甚至为此专门立了石碑:“川船至宜不下行,湘船至宜不上驶。”
1937年11月,淞沪战场失利。一时间,大批机关团体、设备器材、军工物资、故宫文物纷纷涌入宜昌,等待换乘能够穿越三峡航道的船舶。此时,武汉已被国民政府放弃,宜昌与武汉的直线距离仅300公里,日军的飞机不停地飞临宜昌轰炸。最要命的是,10月下旬的川江只剩下40天左右的中水期,40天后长江上游就要进入长达4个多月的漫长枯水期。这就意味着,所有滞留人员和物资必须赶在40天内运完。
卢作孚临危不乱,发动民生公司职工群策群力,研究出了三段航行法——将宜昌与重庆间的航线分成三段:宜昌至庙河为第一段,这段河道狭窄,必须用小船行驶,就调120英尺以下的“民福”等轮行驶;庙河至万县为第二段,险滩甚多,所以派马力强大的“民主”等轮行驶;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此段浅滩最多,就安排吃水相对更浅的轮船,昼夜兼程,不顾日军轰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重庆。在整个抗战时期,民生公司共抢运了150余万人、100万余吨物资、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民生公司元气大伤,几近破产。这次抢运行动,使得危难中的民族工业得以幸存,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四、建设北碚改造社会
嘉陵江三峡地区跨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辖三十九个乡镇,因区署所在北碚乡,又称为北碚地区。彼时北碚地区因军阀割据,兵痞盗匪横行,生产能力低下,整个市场没有工厂、作坊,庙宇、烟馆和赌场却比比皆是。
1927年春,卢作孚来到这里,担任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提出要“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卢作孚一边清除三峡匪患,一边全面着手经济和文化建设,在群众中开展社会宣传,办地方医院,建公园、运动场,开运动会,建科学馆、图书馆,创办《嘉陵江日报》,整顿市政,安装电话,开辟西山坪农场,开办天府煤矿,兴建北川铁路,创办三峡染织厂等一系列企事业单位,使北碚地区经过十年的努力,焕然一新,成为民国时乡村建设的典范。
抗战爆发后,内迁来到重庆的中央机关、学校和居民大批迁入北碚地区,这里被称做“陪都中的陪都”。海内名流、专家学者荟萃北碚,强敌压境之时,他们在此得到相对安宁的生活,能够继续他们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不少重要科学论著与文学作品在北碚写成或出版。这是北碚地区为保存国家民族的文化血脉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卢作孚进行社会改造试验得到的最好回报。
(供稿:市志办综合处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