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石马河与盘溪地名的来历

日期:2022-11-04

石马河不是河,盘溪也不是溪流原来的名字。

江北区最东段的石马河街道的石马河,不是河,得名因一个传说。

石马河街道区域内原有一座著名的崇德堂,是清代建的一座道观。道观山门前站立着一对漂亮的石马,由巨大的整块石料雕凿而成。石马与真马一般高大,长长的颈项,柔顺的鬃毛,飘逸的尾巴,俊美雄壮。

左边那只石马有些不太安分,夜深人静,只见它浑身一抖,扬起前蹄,飞奔而去。它偷偷潜过嘉陵江,在磁器口江边一带的地里,偷偷啃吃正在生长的庄稼。一个新月的夜晚,弯弯的月儿还未升至中天,石马就迫不及待地溜了出来。月色里,长势正旺的一片麦苗地,绿苗葱茏,鲜嫩多汁。石马心中大喜,迫不及待低头就啃。这次,石马乐极生悲,出来的时间早了,守夜的人发现白马在啃食麦苗,一嘴就薅一大片,守夜人愤怒了,大声呵斥。人们听到声音抄起木棒大喊着就追了过来。石马见势不妙,扬蹄就跑。马儿在前面跑,人们在后面追。人两只脚怎跑得过四条腿的马。一个人奋力扔出一根木棒,啪的一声,飞出的木棒重重击打在石马的一条后腿上。石马顾不了疼痛,一路狂奔。夜色中,一带溪水横在眼前,溪中乱石丛生,溪水在撞击着石头,翻卷着白光,哗哗奔流。石马飞奔溪中,前蹄踩在乱石间,身体重心失去平衡,砰一下,翻身摔到在溪水里,溅起满溪水花。石马在溪中挣扎好一阵,才爬起来,忍痛回到观前。

第二天一早,道观里的道士开门一看,惊奇地发现左边的石马怎么少了一条腿?消息传开,人们一大早便纷纷跑到观门前观看,发现左边的石马果然少了一条腿。想起昨晚追赶的那匹白马被木棒打断过一条腿,人们恍然大悟,偷吃庄稼的就是这匹石马。

这石马竟在夜里变成真正的白马,道观门前的石马活了!这一消息立刻传遍了周边的团方四邻,有好事者,便为此写下一首诗:

石马金鞍在渝州,乾坤旋转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

野草一堆难入口,玩童满背不低头。

扬鞭紧催蹄不动,人静马活过江游。

从此,丢了一条腿的石马改邪归正,不再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安静地守在观前,安安分分地守护着崇德堂。再后来,“石马活了”就谐音演化成了“石马河”。那条让石马摔跤的溪流叫“马翻溪”。

抗战时期,中央国立艺专从璧山迁来江北区,学校就坐落在嘉陵江北岸一个山坡下果家花园院子里。据说,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国立艺专的师生们就把学校的围墙涂成黑色,因此,就称黑院墙。黑院墙离马翻溪不远,美术系的学生见马翻溪风景如画,绿树繁盛,溪流淙淙,溪边巨石林立,便经常来这里写生。溪中一高岩,溪水从高处冲下,落差形成瀑布,岩下一巨石,瀑布从石头顶上,飞溅而下,隆隆作响,蔚为壮观。有人或者是写生的学生,现无从考证,感叹这一景象的壮观,觉得“马翻溪”这名字土气,看着溪中这一巨石,便改名“盘溪”。“盘”繁体“盤”,“磐”巨石也,溪流就此多了一份文艺气息。


溪流的名字改了,还得有据为证,巨石上,用阴文镌刻了两个每字约5米见方巨型正楷大字“盤溪”。有石为证了,还不忘提醒人们欣赏秀丽景观,溪边石壁上,刻上“盤溪观瀑”4个大字。

1937年冬季,被称为中国水利之父的郑肇经,时任中央水工试验所所长(今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前身)来到嘉陵江边盘溪一带考察,他看到高达30米的水流落差,觉得这是一个创办水工实验室优选。与落座在对岸的国立中央大学共同合作,创办了嘉陵江边第一个水工试验室——盘溪水工试验室,进行各种水工、水文工程试验。在盘溪,郑肇经和他的团队从1939年开始实质性研究到1945年离开,短短6年时间内,完成了多项如闸模型、坝模型、渡船阻力等模拟工程试验成果,并为战时的大后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文章作者:杨永美

作者单位:江北区委办公室档案馆方志编研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