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故事】“老马工作室”领头雁——马善祥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建党百年辉煌路,启航时代新征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重庆地方志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四史”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马善祥,人称老马, 1955年11月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回族,中共党员。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原调研员,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改革先锋。
老马17岁当知青,21岁穿上军装,1988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观音桥街道当了一名调解员,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2012年,56岁的老马不再担任街道领导职务,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组织上不要让我离开群众工作、思想工作这个老本行”。为此,观音桥街道以他为核心组建了“老马工作室”,专门从事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老马干调解,一干就是30余年。在工作中,紧张忙碌、马不停蹄,是马善祥工作的常态;群众带着怨气来,带着满意走,是“老马工作室”的写照。他走遍观音桥的大街小巷,记下190多本工作笔记,为群众解决了2000多个困难和问题。总结出“民为本、义致和”六字理念,遵循“情、理、法、事”十三要则,依托“3441”保障制度、老马“三十六策”等一整套“老马工作法”,成功化解数十起重大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多个意外事件,接访2万多人次,办理信访问题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编辑了《老马工作法》《老马笔记》等系列丛书,作为重庆市党员干部培训教材。近年来,“老马工作室”培养出3000多名“小马”。
“所有的人民内部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去调,就有解!”这是老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从事调解工作30余年来的不变信条。人民调解工作是跟老百姓打交道,老马从干上这一行开始,就给自己立下了接待群众的24字规矩:“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不仅如此,在老马的办公室,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冻得发抖的群众穿走了他的衣服、戴走了他的围巾;病了的、饿了的、迷路了的群众从他这里“借”走了钱、拿走了他桌上的常备药,吃光了他刚从食堂打来的午餐…… 有一次调解纠纷,一名当事人因病住进医院,老马去医院看他,见他腰痛,就帮他揉腰,边揉边聊,揉了半个小时,缓解了病痛,也解开了心结。
老马从来不把群众当外人。“父亲对外人比对家人好。”老马的儿子马仁驹曾经一度对父亲不理解,每当这时,老马总是纠正他:“那些不是外人,是群众!”老马习惯于通过写工作笔记思考工作、琢磨事情。他书柜里的每一本笔记本,上面都标明了时间和序号,这其中既有对自身修养的感悟,也有对工作的思索,还有对解决各种具体矛盾纠纷的总结。
对待来访的群众,老马始终坚持“先解决第一需求”。“对于一些‘无理取闹’者,也要看到他们过激言行背后的合理诉求。”老马说,“做群众工作,群众感情是第一位的,能力、水平、方法都建立在深厚的群众感情基础上。”“群众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一个群众需要的人。群众高兴、满意,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老马心中有群众,党和人民也没忘记他。正如“2013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对老马的颁奖词说的那样:“家长里短,邻里纠葛,你是情绪的调节师,马到成功是群众对你的褒奖——有事找老马。”2013年8月,“老马工作室”被司法部授予2013年“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2015年10月13日,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1月31日,在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重庆市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马善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2018年12月18日,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并获评:“他,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我们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基层干部’”;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在众多的荣誉面前,老马始终保持了一颗平常心。谈起党性,老马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对党有信心,二是要做到为党欢喜为党分忧。有了第一条,工作上无论有什么难题就都敢冲上去;有了第二条,才能随时随地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他常说,今天的中国就没有共产党解决不了的问题,个人解决不了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还有上级在。对于维护党的形象,老马绝不打半点马虎眼,只要听到群众称赞党,他就由衷地高兴;只要知道群众对党有误会,他就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只要遇到有人说党的坏话,他就要站出来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他说:“党的形象好了,我们基层干部在群众面前脸上才有光。”
(供稿:市志办文献工作处 熊蜀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