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故事】三线建设的主战场——重庆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建党百年辉煌路,启航时代新征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重庆地方志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四史”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西部地区,秘密开展了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周边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而中国的工业和经济中心集中在东部大城市,一旦遭受外敌入侵,将造成严重损失;同时,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还没有建成可靠的国家战略后方。于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根据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重庆是三线建设地区范围内最大的中心城市。国家成立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编制出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根据重庆当时工业需要的配套状况,提出以重庆为中心的工业布局项目,布局上,把“分散隐,靠山”的原则与工业所需的水、电、交通条件和协作关系结合起来考虑,贯彻“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据国家计委已定的项目和各部提供的资料,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的项目有212个。
1965年,迁建工作全面铺开。从1964年到1966年,据不完全统计,涉及煤炭部、冶金部、一机部、五机部、石油部、化工部、地质部、交通部、纺织工业部、建筑材料部、建工部、铁道部、邮电部等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3488人。
1964年下半年至1967年,国家还在重庆地区安排了59个大的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和改建扩建。项目涉及兵器,船舶、电子、航天、冶金、化工、机械等工业。到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末期,重庆已经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其中,冶金、化工、机械三大行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税利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4%、49%、59%,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交通、航运项目进行新建扩建。襄渝铁路、川黔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建成嘉陵江大桥、合川涪江大桥、北碚朝阳桥、长江大桥;新建扩建货运港口,使重庆港拥有的机械化码头13座,最大停泊能力3000吨;改建和扩建了白市驿机场,民航年旅客发运量达到12万人次,年货邮发运量达到3100多吨。
三线建设跨越三个五年计划,历时几十年,到1980年,国家在三线建设中共投入205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了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
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一些西部落后地区实现了巨大飞跃。
对重庆而言,三线建设帮助重庆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备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改善了重庆的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工业聚效应的发挥;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改善了交通状况,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水陆交通枢纽;带动了沿线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使重庆形成沿铁路、公路和水路组成的多个城镇群;引进、聚集了大批人才,增强了重庆的科技实力。
三线建设中也出现了选址不当、忽视经济效益、铺开过快过大的弊病。这些问题在1983年至2006年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中得到了解决。
(供稿:市志办市志工作处 司逸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