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政德人物——禹
禹(生卒年不详)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继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尊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上,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到禹陵祭祀他。
大禹娶涂山氏传说地——涂山
禹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帝王世纪》:“禹生于石纽,西夷之人也。”据考证,禹是今四川人。传说远古时代禹娶于重庆涂山。重庆市古为江州,涂山在长江以南,属今重庆市南岸区。重庆真武山存有涂山古刹,纪念他在江州与涂山氏的姑娘女娇成婚。婚后第四天,禹接到舜让他治水的命令,他离别妻子,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治水生涯。
大禹治水遗迹——位于朝天门码头外的呼归石
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他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使得大量的地方有了肥沃的土地。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目的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禹与伯益和后稷一起,视察河道,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趟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苦,不怕累,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恢复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人感念他的功绩,在涂山建立“禹王庙” “涂后祠”用作祭祀。其他地方的人民也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即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总部内迁重庆,认定他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师,于1940年12月在重庆通过决议,规定禹的生日即农历六月六日为工程师节,每年的这一天,总会与各地分会都要举行纪念活动。
围绕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 ,众多历史书籍记载了许多如“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之会 ”“铸造九鼎”等传说故事。
三过其门而不入劳心劳力治水
传说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一次都没有回家。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征程。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回家看望家人一眼,为了大家舍小家。“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他为了人民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诠释。
涂山之会夏王朝肇始
夏王朝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大会举行时,禹穿上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们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禹稽首为礼,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对我要规诫、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应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叫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禹的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铸造九鼎确立王权至上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金年年增多,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禹为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主管对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为国家祭祀。以后各朝各代都有祭祀大禹的活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
禹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的沿革发展。
大禹治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的信念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