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历史政德人物—— 明玉珍

日期:2020-05-25

明玉珍(13291366)原名瑞,字玉珍,湖广随州随县(今湖北随县)人,生于元天历二年农历九月九日(1329102日),家里世代以务农为业,“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元末起义军领袖,建都重庆的大夏国皇帝,本姓旻,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大起义爆发,明玉珍聚众千余人屯据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使人招降明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明玉珍引众归降徐寿辉,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统兵征虏大元帅,隶属于倪文俊部,驻守沔阳。与元将哈麻秃战湖中,明玉珍的右眼被流矢射中,伤愈后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称为“明眼子”。他在与元军的战斗中军功卓著。

至正十五年(1355年),倪文俊再次攻占沔阳,沔阳连年遭受洪涝灾害,军粮不济,于是明玉珍奉命率领万余人,船50艘,溯江而上,到巫峡一带筹粮,也多次到四川夔府一带筹粮。明玉珍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以军功升奉国上将军、统兵都元帅。在筹粮过程中,探听到重庆城无重兵防守,镇守重庆的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与左丞哈麻秃不合,如出其不意进袭,重庆可攻下。他决定西进,至正十七年(1357年)出发,一路进展顺利,四月即兵抵重庆城下。元朝守军十分惊恐,完者都连夜北逃果州(今四川南充),哈麻秃出战被擒,重庆父老欢迎义军入城,附近州县纷纷遣使归顺。接着,他指挥农民起义军攻下泸州等地,据有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川南地区,同年,被徐寿辉授予陇蜀行省右丞相之职。其后几年,起义军屡败于四川元军,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正月在重庆即皇帝位,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都城。

大夏国建立后,中央仿效周制,设六卿,地方分为八道,下设府、州、县,其疆域包括今天四川大部及鄂西、黔北、陕南。大夏国以明教为国教,实行十取其一的赋税和屯田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辖区内社会安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他始终坚持反元立场,称帝后还派军南征云南,一度攻占云南中庆路(今云南昆明);设奉天征虏大将军府于峡州(今湖北宜昌),以进取陈友谅、北出汉中、东下荆楚为目标。他生活俭朴,喜好读书,礼贤下士,得百姓拥戴。大夏天统四年农历二月六日(1366317日),明玉珍病逝,临终前仍以“中原未平元虏未逐”为念,九月,葬重庆江北宝盖山叡陵,庙号太祖,其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同年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明升归降后于洪武四年被封为归义侯,半年后,朱元璋以他“居常郁郁不安,颇出怨言”为借口,将其徙居高丽[见《明史》:明玉珍后代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徙往高丽]。明升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现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韩国历史记载,明升与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颇深,经常下围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时,献上了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龙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李成桂为表谢意,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

明玉珍皇帝陵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升与郡夫人坡平尹氏结婚,生有4男。4个公子的后代分散在朝鲜半岛。日本侵略朝鲜时期,首次实施户籍制度。明氏家族由此成谱,化作两大支系:一支系为“西蜀明氏”(本籍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另一支系为“延安明氏”(主居韩国,以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编辑成一本《明氏大同谱》,并在“明氏大宗会”的统管之下。2000年,韩国政府在人口统计调查中,查明在韩国生活的明玉珍后裔已达2.6万人。算上在朝鲜生活的明玉珍后裔,总数估计已达4万余人。1982年,重庆发现了轰动全国的明玉珍墓。它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地方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大夏国之谜,让徙往高丽的在韩“明氏大宗会”寻到了祖根。1993年,韩国一商人到重庆洽谈生意,当他得知明玉珍之墓的准确消息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明氏大宗会”。经过精心准备,1995年,在韩“明氏大宗会”会长明完植率参拜团正式赴中国重庆明玉珍皇帝陵参拜祭祖。此后,在韩“明氏大宗会”每年都组团前来重庆祭拜先祖。2001年,在韩“明氏大宗会”更是将明玉珍皇帝驾崩的日子即农历二月六日定为祭祖日。一座偏安于重庆的简陋皇陵,二十余年来引得一批批韩国人相继前来瞻仰祭拜;一个中国历史上短暂存在的大夏国,与当今千里之外的数万异国人有着同宗血脉之缘。敬一炷香,让缭绕的烟雾传递异国子孙的思念,身在异国他乡,永存爱国赤子心。


 

参考资料

1.玄宫之碑碑文

2.[]张廷玉:《明史》

3.重庆市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重庆名人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