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政德人物—— 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明崇祯年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后任合州知州,黄州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直至两江总督。为官二十余年,于成龙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一生清廉正直,多行善政,深得百姓爱戴。清康熙皇帝赞其为“今时清官第一”,为清初廉政建设和合州开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成龙画像
初入仕途 颇有政声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副榜贡生(即备取生)。顺治十八年,四十四岁的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远赴广西罗城任知县。
罗城当时经济社会落后,饱经二十年战争摧残,局势未稳,盗贼横行,之前两任知县一个被杀、一个逃亡,再派的不敢赴任。整个县境荒草蔽野,劫后余生的百姓避居岩谷,县城一片废墟,只有居民六家、草房数间,县衙也是三间破茅屋。险恶的环境加之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随于成龙先后到来的九名随从或死或逃。困境中,于成龙置生死荣辱于度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插棘为门,垒土为案,旁置爨釜一、盂一,召吏民从容问疾苦”,迈开了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最突出的问题是匪患,当时境内各族之间、族人内部抢劫杀人,斗杀成性。因为匪患,民不安身,社会动乱,生产荒废。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命令“任何人不得携带刀枪,违者必究。凡有拦路抢劫、杀人伤人的案件发生,无论案情如何复杂都要破案,对为首者,严刑治罪”。令出之后,于成龙又接连办了几件大案,渐渐人心信服。罗城境内安定后,他又着力于解决邻县豪强经常入境抢掠的问题。在报请柳州府迟迟无果的情况下,于成龙从“身为父母而可使子女遭殃乎”的责任感出发,甘冒触犯清廷法令“未奉命而专征”为不赦之罪的后果,决心“奋不顾身,为民而死”,既组织乡民练兵,又大造声势,声称要亲率征讨。在强力震慑下,邻县豪强“乞恩讲和”,退还掳走的丁口耕牛,保证再不犯界,顺利解除了县城周边的威胁。于成龙在罗城七年,蓬头赤脚,与各民族群众打成一片,“他招流亡,建学宫,创设救济院”,大刀阔斧地推出了一系列整顿治安、恢复生产、减轻群众负担的举措,罗城“民大劝悔,稴穗被野,牛羊满山”,呈现出“时和年丰、官民亲睦”的新气象。离任时,百姓“遮道呼号,追送百里”。
合州知州 青天满誉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卢兴祖及金光祖合力举荐为广西唯一“卓异”(明清两朝考核地方官员的典制,三年一次,全国“大计”中清廉和才能优异者),并升任合州知州。合州本是川东大邑,素为富庶之地,但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率农民军入川,明朝大军云集打压农民军开始,合川便形势动荡,陷入混乱。崇祯十四年(1641年),合川义民杀死州侍御王祚昌,关禁知州丁士俊,致使城乡更加混乱。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合川遗老、原工部侍郎胡士赏募集乡兵三千,准备勤王,师未发而张献忠率农民军再次入川,六月占领重庆,随即从川北、川中数路攻入成都,合州勤王军瓦解。顺治三年(1646年),清政府派豪格、吴三桂入川平叛,十一月张献忠战死。顺治九年(1652年),明永历政权向清军反攻,抚南王刘文秀率军攻入四川,多次击败吴三桂军队。顺治十五年(1658年),大顺军余部首领李来亨从川鄂边境,进攻重庆清军。前后近二十年,四川兵连祸结,富户流而外逃,穷苦人民转徙流离,或死于兵祸,或死于贫病,或死于瘟疫,或因附逆而被杀戮,能幸存者百不得一。作为川东北要冲,合川受灾尤为惨烈。据《合川县志》及地方族谱考查,明代合川有大姓氏百余,经过战乱之后,仅存数姓而已。
于成龙到达合州时,合州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百废待兴。城区只有140余人,全州有507户,有丁口1013人,载粮银15两。于成龙目睹地方荒残,确定以“招民垦荒为急务”。当时州境人口少,苛役繁重,土著户与先到户侵夺争抢不断,每每流户垦地成熟后,他们起而上告官府,捏词争夺,流户只得聚而复散。为了解决流户招不来和留不住的突出矛盾,于成龙殚精竭虑,深入调研,将流户的土地、房屋加以清理,分别登记造册,并从产权问题入手,首创推行了对无主的房屋田产“凡一插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政策,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颁布的“禁止原主认业”法令十六年。他亲自为新附居民区划田亩、分配牛只籽种,让他们安心生产,并规定三年不交税赋,于是“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很快,合州出现了流户集聚、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后来,重庆知府向州民征收鱼课,索要鲜鱼供厨,于成龙立即加以抵制,他以“竭泽而渔”的典故批评道: “民穷极矣,安所得鱼!”为避免扰民,他规定州衙内不得吃鱼,并免去按规定配备的仪仗驺从,出行时只以一仆一马相随。平素之间,于成龙布衣草履出没于川原之上,了解农家疾苦,并帮助他们垦荒生产,深得人民敬爱。合州招民生产有方,声名远播,流户向合州聚集者络绎不绝,不到两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据《合州志·宦绩》中记载:“于成龙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号于青天。”
黄州平叛 剿抚并举
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于成龙被擢升为黄州府同知。“盗”是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天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百姓生活。上任之初,于成龙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他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深入访察。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对待盗犯,于成龙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济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了突出效果。他铁面无私,查明了许多重大疑案、悬案,使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申”的歌谣,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之《于中丞》篇中,也叙述了相关故事。于成龙任内肃清了当地匪盗,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近五年任上,他成为缉盗和破案的高手,得到“青天二府”的赞誉。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奉调为武昌知府。时“三藩之乱”爆发,武昌地区战云笼罩、民心慌乱。吴三桂煽动湖北境内叛匪依山结寨,曹家河刘君孚父子乘机联络东山一带山寨发动暴乱。于成龙临危受命,在查清事件原委后,以“招抚”为方针,发出安民告示,凡是协从而去的百姓,只要自首就予免罪,进而分化了叛军,事态很快趋于缓和。随后,他又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刘君孚山寨招降。后于成龙升任黄州知府,到任不久,东山贼起,湖北又大乱,永宁乡、阳逻、石陂、白水畈相继发生叛乱,叛军迅速向黄州逼近。当时政府官兵开赴湖北,黄州府内兵力空虚。面对险恶的形势,于成龙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机主动进剿的策略,调集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万暴乱分子展开激战。战斗获得全胜,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为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乱”做出巨大贡献,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
福建为官 爱民如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管理监察、刑名等工作。上任伊始,他即从解决热点问题入手,做了许多得民心、稳人心的工作。当时清廷为对付台湾抗清势力,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驻闽的满族王公和将军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的现状,对众多迫于生计而下海的渔民动辄兴起大狱,凡下海者一律以“通海罪”问斩。于成龙接手后,在查阅已核准的案卷时,发现“通海罪”每案被拟处死刑的就达几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儿童。面对成案,于成龙决心重审,对善意劝阻他的下属说:“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从事!”他面对王公将军,据理力争,使上千百姓免遭杀戮而获释,贫困者还发给路费。在按察使任上,于成龙不徇私情,执法如山,坚持申雪冤案,并增加囚人口粮,周济病囚医药。满汉大臣到福州交流时,称赞说:“天朝有这样的清官,真是我们从来未见到过的。”巡抚吴兴祚赞他为“闽省第一廉能官员”,并向皇帝上奏。于成龙遂而调任福建省布政使,掌管全省钱粮和军饷。为整治贪污浪费、效率低下等积弊,他创新制度,加强管理,注重教育并以身作则,过着缺钱少米、“终日一食”的生活,把薪资用于收养孤儿。为了自励励人,他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于署衙正堂:“盈千累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毫,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陈廷敬在《于清端公传》中记载:福建官民纷纷赞叹“于公,天下第一清官也”“于公清苦,天下一人而已”。
肱股大臣 “法官第一”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以廉能卓异,受知于清廷中枢,调升为直隶巡抚,皇帝当面褒赞“尔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新任直隶,于成龙即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针对各属贿赂公行,于成龙雷厉风行地发出了严禁送礼、严查劣员、严禁奢靡、严禁火耗、严禁赌博、严禁嫖娼、严禁侵冒赈灾粮款、严禁旗人买汉民为奴等一系列檄文。他先后弹劾罢免了贪官青县知县,通报了向他“公然开具手本(礼单)呈送中秋节礼”的大名知县,严厉申饬各级官员不得利用节令“私相馈送”,不得贿赂京官“过路送礼”。
不久,于成龙调任两江总督,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不禁叹曰:“噫!吏治败坏如倒狂澜,何止时乎?”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致政之本。”很快,他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十五款积弊,责令“自今伊始”,将所有“积弊尽行痛革”。同时,制定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豪滑纷纷远避,邪恶亦从而潜踪,不数月间政纪整肃,民风丕变。时人评论他:“爱民如慈母,察吏如严师……下车之日,属僚凛凛,人不自保。而公则先以宽大示之,谓前此劣迹,各宜痛自湔洗;今后官箴,慎勿再蹈前辙。倘有败检(败露),白简(弹劾)无私,莫冀姑息也。属吏又喜出望外,然已不寒而栗,由是转贪官为廉能、化酷吏为循良者甚众。”据当时罢相在江宁居住的熊赐履记载,“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垩,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康熙皇帝亦称赞他“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在人才建设问题上,基于自己的深切体会,对清廷严苛的干部选拔制度(即考成制,其中有官员考核一票否决的规定)提出异议,认为不利于吏治建设和人才选拔,造成“问其官则席不暇暖,问其职则整顿无心,势使然也”,使“远大之器,困于百里,深为可惜”。为此,他多次上书康熙帝举荐人才,请求破格擢用,不少清廉有为的基层官员得到提拔重用。
百官楷模 一代廉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劳疾而终。金陵百姓闻丧后,奔走哀号,罢市聚哭,沿街设香案,绘像祭吊。在出殡当日,数万百姓伏地痛哭,一直送到二十里外。能如此得民心,“江宁人谓数百年来无能如此者”。自他做官起,从不携带家眷进入公署,死时亦无亲属送终。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躬先俭朴,曾在罗城、合州等最艰苦的地方任基层官员,也曾在直隶、两江等最繁华富庶的地方做“封疆大吏”,但刻苦廉洁的生活作风始终如一。在黄州时,于成龙始终勉励自己“益励前操,至死不变”。面对战乱动荡和水旱频繁造成的频频饥荒,他上书请赈,为民请命,谆谆劝导富户“大施侧隐”,解囊相助。自己则率先垂范,常年以粗糠野菜果腹,把薪俸和半数口粮救济灾民,甚至焦急无措时把仅剩的一匹骑乘的骡子,也换了十余两白银救济灾民。为了度过荒年,他把用糠做的“炒面”推行当地,不仅自己吃,还要求富户食用,并以之待客,“客虽不堪,勉强餐之”。当地群众歌颂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于糠粥”的美名也由此而来。去直隶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时,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死后亦是室内空空,除竹箱内有衣袍一件,床头瓦缸内有白米数升,盐豆豉数小翁而外,了无长物。他在《兴利除弊条约》中曾说道:“从来寡所用,斯廉所取,未有用之极繁多,而取之能廉洁者也。”
赐葬时蒙赐御制御书碑文一道
于成龙为官勤勉,终日忙于公事。在江宁时,他总揽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务、粮饷,常工作至深夜。执法决狱时,他不讲情面,屏绝所属馈赠,性甘淡泊,吏畏民怀。他在罗城、黄州、福建三次被举“卓异”,堪为人臣之标准、吏者之楷模。于成龙逝世后,康熙帝亲自派人致祭并题写碑文,盛赞于成龙在直隶“抚字唯勤,苞苴(贿赂)尽绝”,在两江“驭下则大革贪风,励己则寒同儒素”。御制碑文称:“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为尤著。以故累加特擢,皆朕亲裁。盖拔自庶官之中,洊受节钺之任,尔能坚守夙操,无间初衷……”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南巡时御书对联:“历任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
后世为了纪念于龙成,在合州、江宁、苏州、黄州皆建有“于公祠”,康熙皇帝御书“高行清粹”词额示勉。乾隆皇帝数次遣官祭于成龙之祠,并御书“清风是式”四字。
参考资料
1.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委员会:《重庆名人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 王爵英:《合州·钓鱼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 四川省合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川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 王毅鸣:《以一代廉吏于成龙为镜鉴》,人民网,2014年12月16日
5. 李迅驰:《〈于成龙〉里的习习儒风——“一代廉吏”的七大儒家解读》,腾讯儒学,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