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政德人物—— 周煌
周煌(1714—1785)字景垣,号绪楚,又号海山(一作海珊),清代涪州(今重庆涪陵)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十九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册封副使,出使琉球国。后历任江西、浙江学政,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致仕,卒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恭”。周煌一生好学,喜工诗文,又工书法,笔法遒劲,著作颇丰,有《琉球国志略》《海山存稿》等近十种。
周煌是名家之后,据《涪陵周氏家谱》载,周煌是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的第十九代孙。周氏家族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周氏家训《后裔四戒》将“戒不读书”作为第一条,其中写道:“智者读书则为真儒,为名臣;不读则流为机巧愚者。……读之可以化人品,亦可以化气质。”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小小年纪的周煌便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并且“聪颖好学”。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影响的周煌,于乾隆元年(1736年)时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二岁,第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五岁充《八旗通谱》馆纂修官,三十四岁父亲去世,周煌回到涪州。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周煌同翰林院侍讲全魁受命前往琉球,册封尚穆为琉球国中山王。据流传至今的《周煌日记》记载,在前往琉球途中,海上连续三昼夜遭遇台风,船在剧烈的颠簸中触礁撞损,海水顿时涌入。为了避险,同船人都登岸避险。只有周煌因身负国命,有皇帝诏书在船,始终临危不乱、冷静沉着,不肯弃船离去,将诏书背负在身。最终幸得姑米岛居民救助,辗转到达琉球,完成了册封使命。出使途中,周煌对所经之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情况,皆做了详细记录。回国后又参阅大量史籍,整理编辑,手写成《琉球国志略》进呈皇帝御览,为清廷了解治理琉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记载琉球史地的古籍并不多见,因此该书极为珍贵,是研究中国和琉球友好往来及琉球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该书标绘了台湾及其附属以钓鱼岛为中心的东北诸岛,十分清楚地指出,中国与琉球的海域分界线就在黑水沟,钓鱼岛在中外之界中方一侧,这种海域边界的划分法,是当时中、琉官方使节及航海家的共识,明、清册封使录中亦反复提及,有力地证实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琉球国志略 1
琉球国志略 2
此后,周煌得到乾隆皇帝重用,屡屡升迁。四十四岁迁左庶子,命在上书房行走,充《文献通考》馆纂修官;四十五岁复任侍讲学士;四十七岁以内阁学士差江西学政;五十二岁任满回京,做刑部右侍郎;五十四岁改兵部左侍郎;五十五岁提督浙江学政;五十九岁以钦差大臣身份回四川会审冤案;六十五岁担任《四库全书》总阅一职,后又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著名学者李调元把他比为司马相如,称他为“大司马周文公”;周煌公事公办,不会因为害怕得罪别人而隐瞒实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川省查办啯匪一案,乾隆召见周煌问询相关情况,周煌据所见所闻一一奏对,点名批评当地总督失职渎职,毫不避讳。六十八岁时,周煌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成为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
周煌墓前的乾隆皇帝御赐牌坊,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本文图片由重庆市文物局提供)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七十一岁的周煌因病辞官离京。乾隆皇帝因他功勋卓著,决定用半副銮驾和宫廷礼乐送其还乡。于是一支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宫廷礼乐队,伴周煌从京城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回到涪陵。由于是来自北京皇宫的御用礼乐,涪陵人尊称它为御锣。从此御锣便开始在涪陵流行,并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煌返乡后不久病逝,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傅。周煌死后葬于今涪陵区大顺乡明家社区三组,墓地占地面积近100亩,由坟丘、牌坊、华表、拜台、碑亭及人物、生肖像组成。墓坐西向东,条石砌筑土冢,规模宏大。墓地拜台前还竖有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仍保存完整,是乾隆皇帝诏旌表建造。牌坊正面刻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文恭周公墓”。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周煌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煌墓前尚存的华表
周煌一生谦虚谨慎,恪尽职守,严于律己,为官近五十年,虽然官位越来越高,直至一品大员,但他一生节俭持家,从不奢华。谕祭文中称他“褆躬恪谨,植品端方”“奉职无愆夙夜”。彭元端在《周煌墓志铭》中称赞他为人坦诚、真挚、孚信。出使琉球国时,琉球国王尚穆送周煌等人的礼物皆被退回。尚穆叹曰:“清白之操,可谓始终无闻。”周煌对乾隆皇帝忠贞不贰,心存感激,其《海山存稿》中皆是对乾隆皇帝歌功颂德之作,表达了他对乾隆皇帝统治的肯定及赞扬。周煌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其要求也很严格。他生有七子一女,七个儿子中有两个进士、四个举人、一个监生。
参考资料
1.[清]周煌:《琉球国志略》
2.《涪陵辞典》编纂委员会:《涪陵辞典》,重庆出版社,2003
3.李英:《周煌〈海山存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工商大学,2013
4.江舟:《涪陵掌故涪陵人周煌》,涪陵网,2014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