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建党百年辉煌路,启航时代新征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重庆地方志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四史”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934年,中央红军第5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于同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按照确立的“北上抗日”的目标,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在这个伟大而艰辛的转移历程中,三大主力红军曾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的城口、渝东南、綦江等地区,顺利完成了各自承担的重要战略任务,并在当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创建苏维埃和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真理,播洒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红四方面军攻占城口,建立苏维埃政权。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因张国焘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鄂豫皖根据地在第4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为保存革命实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进入川东北的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四川万源、宣汉和重庆城口、开县一带活动的川东游击军被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第三十三军于 1934年6月从万源挺进城口,解放城口全境,建立城口县苏维埃政府。至此,城口县共建立了6个区苏维埃、23个乡苏维埃、80多个村苏维埃,形成了完整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城口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色区域的扩大,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发展,开创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革命斗争的鼎盛局面。1935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指示红四方面军迅速向嘉陵江以西挺进,以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2月下旬,红军撤离城口苏区,县苏维埃政府大部人员也随军西渡嘉陵江。3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顺利渡过嘉陵江,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红二、六军团转战渝东南,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对湘鄂西苏区发起军事围剿,红三军(1931年由红二军团改称)在贺龙、关向应领导下,多次击退敌人围剿,壮大了根据地。1932年7月,因湘鄂西中央分局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和单纯防御战略,红三军反“围剿”作战连续失利,被迫于1933年12月撤离湘鄂西苏区,向渝东南方向前进,然后突破黔江驻军防线,对黔江县进行战略穿插,又迅速撤往鄂西地区。1934年1月,红三军进入石柱境内,改造收编丰都金铃坝“神兵”队伍,组建鄂川边游击队(后改独立团)。之后,红三军又重返渝东南,深入黔江、酉阳地区,开展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扩充鄂川边独立团等工作。5月,红三军占领彭水县城,随后西渡乌江,进入黔东地区;6月,红三军进入酉阳南腰界,以此为大本营开展创建川黔边革命根据地,为实现与红六军团的会师创造条件。1934年8月,担负中央红军长征探路任务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经数月远征、苦战进入川黔边地区。10月初,红六军团先遣队深入贵州沿河地区寻找红三军,红三军也派出部队分赴秀山、沿河、印江等地探寻和接应红六军团。两军最终在贵州木黄汇合。10月27日,红三军、红六军团在酉阳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随后,部队进行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弼时分任军团长和政委;红六军团由萧克、王震分任军团长和政委。至此,红二、六军团统一行动,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后,红二、六军团从酉阳向湘西北挺进,在湘鄂川黔地区先后粉碎了敌人100多个团的围攻,有效牵制了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之后,根据党中央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主力在西康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参加长征共同北上。
红一方面军一部挺进綦江,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1935年1月初,红一方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后,为了清算第5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以来“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了确保遵义会议顺利召开,1935年1月1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攻占贵州桐梓县城后,先头部队继续向新站、松坎和重庆的綦江方向推进。军团部派一师二团打散国民党松坎盐防军,于1月15日进驻綦江县羊角乡,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川军和贵州盐防军的各种军事行动,随时准备对其进行军事反击。从而,在遵义以北的贵州桐梓至重庆綦江一线的外围地区筑起了严密的防线,确保了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遵义会议结束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左权、朱瑞等领导下,从贵州松坎出发,进入綦江石壕镇,造成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22日,红一军团向赤水进军,与红一方面军主力汇合,共同创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英勇战绩。
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境内的斗争,成为红军实施历史性战略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调动敌军主力,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实施转移战略意图中的重要军事行动,为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和北上抗日作出了贡献,是红军长征史和重庆革命斗争史上的辉煌篇章。
(供稿:市志办年鉴工作处 程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