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璧山牛皮鼓

日期:2020-08-05

  璧山牛皮鼓,是重庆市璧山区民间手工艺品,是一种中华传统打击乐器。其制作工艺为西南地区独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的牛皮鼓,起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礼、乐、舞以及祭祀、战争和庆典。

  璧山区大兴镇大鹏王氏家族,为川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传统牛皮鼓制作世家。家族牛皮鼓制作已近两百年历史,传承至今已有七代。璧山县王氏先人原居于四川省安岳县,家族前辈于清嘉庆年间,从民间手艺人中习得西南地区汉人牛皮鼓制作工艺后,传承至今并进一步将其发展。家族于20世纪70年代迁入重庆市璧山县,并在璧山进行传统牛皮鼓的制作和外销,在原有小型堂鼓和腰鼓的基础上,制作寺庙用大鼓,表演用战鼓等多种类型的牛皮鼓。

  产品特点

  璧山传统牛皮鼓工艺,制作时精选上等柏木,切割、定型镶嵌成完整的鼓身,外部使用五年以上毛竹制成的竹丝箍扎加固。鼓面选用最上乘水牛皮制作,选取成年水牛皮,经过去边、打毛、去脂、晾晒等工序后,最后使用专用工具绷制于鼓身上。整个鼓身制作,不使用任何串接器械和胶液粘糊,具有防潮耐磨特点,在正常情况下,连续使用可达三十年以上,音量音质不变。鼓声深沉、浑厚、耐用等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传统牛皮鼓制作工艺的主要内容有鼓身制作,鼓面制作,鼓面绷制,打蜡(四川白蜡),鼓身修饰,抛光上色,鼓面修饰等工序。

  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璧山王氏传统牛皮鼓逐渐成为川东地区最大的寺庙大鼓供应商,先后制作鼓面直径1.5米的双面牛皮大鼓二十余面,供重庆华岩寺、南山老君洞等庙观使用,产品远销至四川峨眉山、遂宁、广元等地。2003年王氏传统牛皮鼓制作了鼓面直径2米的全牛皮双面大鼓,和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的河南制作的牛皮大鼓工艺尺寸相当。除寺庙用大鼓外,王氏传统牛皮制鼓工艺还制作表演用的腰鼓、堂鼓、战鼓和单面班鼓等产品,长期供给川渝两地川剧演唱的鼓类乐器,技艺精湛,牛皮鼓质量有口皆碑,声名远播。

 传承状况

  大兴镇通过广泛宣传,增强相关部门对传统牛皮制鼓工艺重要价值以及濒危状况的认识和保护意识。2011年开始收集、整理传承谱系,以及相关影像资料。2012年建立相关文字、图片档案,完善传承人计划。已确定代表性传承人有分别生于1973年、1968年、1988年的大兴镇人王安中、王安杰、王政。

  璧山区制定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计划,对制鼓工艺,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传承脉络、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对其技艺进行正式、全面的记录、整理、归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传承人培养制度,资助传承人学习、研究技艺方式,进行有效的革新、研究,以便优化制作工艺流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