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文物志】古遗址 | 史前遗址12

日期:2021-12-27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降,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史前遗址 (12)

鱼复浦遗址

鱼复浦遗址位于奉节县永安镇东侧鱼复浦村长江左岸的二级阶地,西临梅溪河。文化遗存主要埋藏在海拔129.9~131.6米范围内,在海拔85.7~97.9米的阶地地层里也发现有石制品。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鱼腹浦遗址已于2003年被三峡水库淹没。


1993年12月,三峡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在遗址地层里发现一些石制品和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原地埋藏的古文化遗址。1994年4月试掘6.5平方米,确认这里蕴藏丰富的考古遗物。1998年2月至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91.1平方米。发现标本1100余件,有石制品、骨质标本、树干化石和陶片等。石制品以石片和断块的数量为多,精制品的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从制作技术看,分别具有北方“石片工业”与南方“砾石工业”的特征,并以前者为大宗。骨质标本大多数是大小不同的骨片化石、牙齿化石、角化石等,初步鉴定种类有狼、猪、麂以及鱼、螺等,部分动物骨骼被火烧烤过。在遗址的下部文化层出土了陶片。另发现呈一定规律分布的西北—东南向的12个火塘遗迹。

鱼复浦遗址遗物分布有序而且磨蚀轻微,大部分标本风化较轻,表明遗址是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至少有两个比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时期。

鱼复浦遗址除史前遗存外,在1998年至2000年的发掘中,还发现丰富的历史时期文化遗存。清理有战国土坑墓、东汉砖室墓、宋代石墙、明清灰坑和排水沟等遗迹。

鱼复浦遗址的发掘研究对于探讨三峡地区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从石制品组合和大量动物骨骼判断,这里应为古人类的居住遗址;碳十四测年,年代为距今7560±110年(未经校正)。其时代可能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也可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的发掘对于认识重庆库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有着重要价值。




(摘编自《重庆市志·文物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