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物志】古遗址 | 史前遗址7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降,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史前遗址(7)
冉家路口遗址
该遗址位于丰都县镇江镇建设村2社,距离旧县城东北约5千米。阶地面海拔168米。遗址处于长江左岸的第三级阶地,背靠低山丘陵。阶地基座为侏罗系紫色砂岩、粉砂岩和页岩,堆积物主要由砾石层和粉砂质细砂、黏土等组成。阶地前缘基座出露,呈陡壁状向下与长江的现代河漫滩相连,石制品主要分布在阶地堆积物底部的砾石层中。1994年三峡旧石器考古队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随后从2000年至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共出土石制品1636件。在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次数和发掘面积均列前。
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石锤、石器和断块。石核根据台面数量可划分为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3类。石片依据台面与背面的关系,可以分为6个类型。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手镐、大型石刀、薄刃斧、两面器、石球等类型。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其他原料占比很小,包括火山岩、火山熔岩、侵入岩、粉砂岩和石英岩等。
埋藏学结果显示,该遗址属于异地埋藏。石制品尺寸以大中型为主,类型以石核和石片为主,打片简单,处于初级剥片阶段。石片以锤击法剥片为主,也有较多采用“扬子技法”产生的石片。加工石器采用锤击法直接修理。对该遗址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14.3万年。冉家路口旧石器时代遗址应是一处石器采集场和石器初加工基地,古人类在该地进行石料的采集、石核的简单加工和初级剥片、石器简单修整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