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一代廉吏于成龙在合州

日期:2022-05-12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选授为广西罗城知县,后任合州知州,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直至两江总督。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一生清廉正直,多行善政,生活简朴,不治家产。清康熙皇帝赞其为“清官第一”,为清初廉政建设和合州开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康熙六年(1667年),因治理广西罗城有功,于成龙从罗城知县升任合州知州。康熙八年(1669年),升任湖北省黄州同知。于成龙在合州两年,他治理合州的方略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三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整治官场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净化合州政治生态

一是抵制上级征收各种赋税。到合州上任后,于成龙接到重庆知府征收鱼课的帖子,他立即回柬加以抵制:“民穷极矣!安所得鱼?”重庆知府从此减免了合州鱼课,还减轻了正课。

二是扼制当时官场的吃喝风。于成龙立下新规定:上司到合州一律不设宴,只以温饱为限,他自己到所属县份亦是如此。若是下属官员设宴招待,于成龙不仅不吃,下属还要受到他的严词责备。

三是简化官员出行仪式。当时清朝州官有一套类似仪仗队的人马,出行时扛旗的、举牌的、抬轿的,还有沿途鸣锣开道的,阵容很大,开支也很大,但可以公费报销。于成龙到合州后裁去了“仪仗队”,连八抬大轿也不要,只买了一匹老马代步,出行时只有一个仆人相随。

二、经济方面:招徕移民,奖励垦荒,合州经济得到复苏

合州是当时的川东大邑。但是由于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繁,合州遭到了毁灭性的灾难,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于成龙上任合州知州时,合州单州只剩下507户、1013人,而城区仅有140多人。与明万历七年(1579年)人口7.2万相比较,人口总数仅为当时的1.6%。整个合州的财政总收入,即田赋和丁银共计只有白银14两。为此,于成龙采取以下措施,恢复合州经济。

一是召集流民,安置生产。确定以“招民垦荒为急务”。于成龙深入调研,将流户的土地、房屋加以清理,分别登记造册,并从产权问题入手,首创推行了对无主的房屋田产“凡一插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政策,规定:(一)既入大清版图州民,都是朝廷的赤子,回合州必受皇朝恩惠,官府保护;(二)合州荒地,垦者所有,以插草标然后耕耘为标志,后至者不得争论;(三)耕种合州土地者,免征三年徭役和田赋;(四)无人居住之宅,限原主人速回登记,若过期不登记,谁先修葺住之为谁所有;(五)凡回合州垦荒居住者,官府贷牛助耕;(六)凡回合州者,官府不再强逼分门立户。

奖励垦荒是清代初期的基本国策,而于成龙实行的政策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颁布的“禁止原主认业”法令16年。他亲自为新附居民区划田亩、分配牛只籽种,让他们安心生产,于是远近流户都散而复聚。仅一个月的时间,人口就有上千户之多。合州招民生产有方,声名远播,流户向合州聚集者络绎不绝,不到两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二是严惩地痞流氓,倡导乡风民俗。为了杜绝合州当地的地痞流氓抢田、霸屋之风,于成龙将“开垦之田,属开垦者所有;插标修葺之宅,属修葺者所有”等有关条文刻在各乡村的大石上,让路人皆知,村民皆晓。同时,针对明清战争后驻扎合州的清军扰民一事,于成龙经请示上司,将散在合州的无所事事的清军集中起来,令其开垦种植,不许胡作非为,违者以军法、民法交相处治。

在于成龙悉心治理下,合州经济社会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三、社会治理方面:建立一整套统治体系,乡设乡约,里设里正

为加强社会治理,巩固成果,于成龙在合州建立了一整套统治体系:乡设乡约,里设里正,责令乡约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将清廷颁布的宗旨“以礼让为先,勤俭为本,戒游逸赌饮,无以小过而不改”的《上谕十六条》向乡民讲解。同时,还恢复了民间的各种庆典风俗,使社稷之神保护合州,使圣贤先师醇化合州。于成龙在他的《请复把典详》中,明确主张举办庆典活动一定要“简而不数,丰而不俭”。意思就是庆典次数要少,但一定要认真对待。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因功升迁湖北黄州府同知。他在合州近两年时间,时间虽短,却是合州非常关键的两年,是合州经济社会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于成龙为开拓合州、再造合州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撰稿人:师祝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