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物古迹】古遗址 | 史前遗址17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降,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史前遗址 (17)
笔山坝遗址
笔山坝遗址位于酉阳县大溪镇笔山坝村5组,酉水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东依笔架山,北、西、南三面临酉水河,北与大河坝遗址,西南与要溪坝遗址隔河相望。遗址分布面积4万余平方米,海拔330米。
该遗址于2006年4月酉酬水电站库区文物调查时被发现。2007年4月至10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2008年,该遗址部分淹没于酉酬电站水库。
笔山坝遗址以新石器晚期遗存为主,可分为二期。一期以笔山坝遗址2~7号墓及石器加工场为代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磨光红陶所占比例较小,有少量黑陶、灰陶出现。器类主要有釜、罐、盘等,釜、罐等器类均为夹砂陶,口沿下饰绳纹,少量器物上出现席纹。该期墓葬发现6座,平面均呈圆角长方形,屈肢葬,墓葬中出现了大量斧、镇、凿等磨制石器。另外,清理出1处石器加工场,出土遗物丰富,以燧石石核、石片为主,既有打制、磨制石器成品,又有半成品和石核、砾石、石料等,同时伴随有陶器。二期:以笔山坝遗址第三层和1号墓为代表。
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灰、黑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席纹比一期多见。主要器类有釜、侈口罐、敞口平底或圆底钵、盘口罐、直口平底盘、杯等。石制品中燧石石核、石片的数量较前期减少,出现了一批磨制精湛的石斧、石锛、石凿。笔山坝遗址新石器时代一期的墓葬形制及出土石器与巫山大溪遗址发现的大溪中期墓葬极为接近,据此推断一期年代与大溪文化中期相距不远,年代跨度在距今6500~6000年。
该遗址商周时期遗存也较为丰富。陶器中夹砂陶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以褐陶系为主,器类以圆底、尖底器为主,平底器相对较少。尖底杯、尖底盏、圆底罐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器物,并且出现了少量的花边圆底罐。该时期遗存属于石地坝文化末期略偏早的阶段,相当于中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阶段。
笔山坝遗址为渝东南地区先秦以前文化的典型代表。大溪文化遗存是在重庆乌江流域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传播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商周时期陶器中既有川西“十二桥文化”的器类,又有湘西地区的文化因素,这对研究湘、渝两地的早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笔山坝遗址于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