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老鼓楼衙署遗址

日期:2022-10-31

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朝天门街道巴县衙门片区为重庆宋代以来的衙署区分布面积逾8万平方米。该址在2010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被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2年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遗址正在建设城市考古遗址公园。

20104月至201212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遗址连续开展了三期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达12360平方米,发现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各类遗迹261出士遗物12000余件。2019年,为廓清高台建筑东南部形制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区开展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现宋元、明清时期各类遗迹29遗物31件。

该高台建筑遗址南邻解放东路西连巴县衙门街部分压于解放东路下,以解放东路为界,分为北、南两部分。其中北部遗迹揭露部分平面形状近长方形残长24.37米、宽24.70残存最高处约7.65包括夯士包石台基和夯士包砖高台两部分。南部遗迹揭露部分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南北残长22.30米、东西暴露宽25.90残存最高处约4.35米。夯土包石台基即高台建筑地基,高约3.05米,大部分包边石墙可见8层,以楔形条石错缝丁砌垒筑由下至上层层收分,内部以夯土填实。夯士内夹杂大量陶瓦、白釉瓷、黑釉瓷、青釉瓷及缸胎器等遗物残片。青砖呈长条形,侧面多模印阴文或阳文的淳祐乙已东窑城砖”“淳祐乙已,西室城砖

根据墙砖铭文纪年、夯士内黑釉及青白瓷片推断,高台建筑基址始建年代为南宋淳祐年间。结合建筑形制分析,其功能应为南宋四川制置司及重庆府衙的谯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谯楼上又设漏壶台,明清时期多有修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庆知府陈邦器修复谯楼,改名为丰瑞楼题额襄海境清。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庆知府书敏在白象街后开新丰街,建新丰楼,题额声国四达。新丰楼南与丰瑞楼相对,成为新鼓楼,故丰瑞楼改称老鼓楼

该遗址规模宏大,宋元、明代、清前期三个时期的衙署建筑叠压分布纪年明确,文物遗存丰富,地层关系清晰。其中宋代夯士包砖式高台建筑是最重要的发现,为清代晚期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中标记的建筑老鼓楼,老鼓楼衙署遗址由得名。老鼓楼衙署遗址作为四川制置司衙署治所,是南宋时期川渝地区宋蒙()战争的指挥中心,是南宋时期川渝地区宋蒙()战争史的关键见证,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其营造法式及建造、雕刻工艺体现出高超的科学、艺术价值。作为重庆市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衙署建筑遗存,老鼓楼衙署遗址见证了重庆定名以来近千年的沿革变迁,符合中国传统衙署建筑规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巴渝地域特色,对于丰富中国宋元时期都城以外的城市考古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摘编自《母城记忆——渝中文物概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