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我进西南农学院的记忆

日期:2022-09-28

我是1978年9月进入大学的,但是开学的时间不是9月1号。

1978年是中国教育史上最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有两批大学生进入到大学。

第一批是在1978年的春季进入大学的,这一批大学生是77级。

第二批大学生是秋季入学的,这一批大学生是78级。

78级的高考不是像现在是6月初进行的。

而是在7月下旬才进入高考考场参加高考的。

我在这一年的高考中,考了308分,参加了体检,填了志愿。

我填的志愿是西南农学院农业机械系。

但是过了9月1号,我还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

那个时候我的家在成都无缝钢管厂第一福利区15栋,但是我的户口在四川省仁寿县千福公社大旗二队。

是下乡的知识青年。

我的高考是在仁寿县方家区中学考场参加高考的。

9月中上旬的一天,我从家里出发,我要回到仁寿县农村去看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没有。

我走路到2路公共汽车的双桥子车站,赶2路公共汽车到成都火车站再赶火车到简阳火车站下车。

我所在的生产队虽然是属于仁寿县的,但是离简阳县更近一点。

我每次从成都回到农村去都是先乘火车到简阳火车站,然后再坐汽车到简阳县的镇金区,再走路回到生产队。

简阳县汽车站去镇金区的客车,每天只有两班,上午中午各一班车。

好多时候我都没有买到中午那班车,只能在简阳县住一个晚上,再赶第二天上午的那班车。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很顺利,居然买到了中午那班车的汽车票,我就可以不在简阳县城住一晚上,直接就可以回到生产队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生产队的农民看见地里面有一条蛇,急忙喊我,这里的农民都害怕蛇,我却不怕,我不仅不怕蛇,还要吃蛇。

我们生产队穷得很,劳动一天只有8分钱的收入。

幸好这里有蛇,下乡三年我都数不清楚吃了多少条蛇。给我补充了很多营养。

听说有蛇,我拿起锄头就把蛇挖死了,我找张报纸把蛇包起来,我准备到知青朋友,我们公社彻底二队的苏天建那里和他一起吃蛇肉。

我们生产队离公社有八里路,需要走40多分钟。

我走到公社乡邮员老夏正在分发各个生产大队的邮件。他看到我来了,喊我:“徐海涛,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说着就把一个印有红色的“西南农学院”字样的牛皮纸的挂号信封递给我,让我在底单上签了名。

我心中一阵高兴,马上打开信封,发现不是农业机械系,而是蚕桑系的录取通知书。

我就在老夏这里给家里发了一封电报,“已取西农蚕桑”让家里放心。

我揣好录取通知书,就往彻底二队走去,到了苏天建的屋里,我告诉他:“今天我请你吃蛇羹,来庆祝我拿到录取通知书”。

他看了我的录取通知书,高兴的说:“我今天请你吃红烧猫肉来庆祝你考上大学”。

我觉得奇怪,:“你哪里会有猫肉呢?”。

他说:“刚好遇到了一个野猫,我就打了”

那个时候穷啊,农民只有杀过年猪的时候才能吃到肉,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可以吃都要吃。

吃完了“龙虎斗”猫蛇宴。

我就回到我自己的屋里收拾行李。

我是1975年下乡来这里的,到1978年刚好三年。

回到成都以后,

我又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成都火车站买了去重庆的半价学生火车优待票。

我还记得是1978年9月25号晚上上的火车,9月26号早上到的重庆菜园坝火车站。


那个时候成都到重庆需要坐一个晚上的火车,傍晚上火车,第二天上午才能到重庆火车站。

西南农学院在重庆火车站广场有接待站。

我到的时候接待站上停了两辆汽车,一辆是大客车,另外一辆是解放牌的货车。

因为我的行李是托运了的,等到我取出行李以后,大客车已经开走了。

我就爬上解放牌货车的车厢。

那个时候进了大学就可以保证有工作,不需要在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去找工作。

并且进了大学就有了干部的身份。

进了大学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没有学费的概念,不需要交学费的。

坐学校的汽车也是不要钱的。

解放牌货车从重庆菜园坝起程先是穿过向阳隧道。然后向西经过李子坝,沿嘉陵江边到小龙坎,再经过磁器口,公路转向北方。

经过井口,三溪口,施家梁。

过了施家梁公路是沿嘉陵江边走的,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嘉陵江。景色很美。

那个时候的北碚城区是不让汽车进去的,就像现在的步行街。

我们的汽车从北碚城区边上走过,再到天生桥就到了西南农学院。

我在高考过后填志愿的时候就看到了西南农学院的简介:

本院座落在缙云山脚下,背靠缙云山,面向嘉陵江。

校园风景如画。


学校大门比较好看,进了学校大门,水泥路两边各有一块水田。

水泥路的西头是一个荷花池,荷花池后面是共青团花园,花园后面是雄伟壮观的第五教学楼。教学楼后面有一个小山包,刚好高出教学楼一个脑壳,衬托出教学楼的壮美。

(作者拍摄)

小山包后面是风景如画的缙云山。

从学校大门往里面看,非常好看,一层一层的景色逐渐升高,相互衬托。

好一幅美丽的风光画。

刚刚一进学校就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可以看得出来当年建这个学校的时候是花了很多功夫的。


汽车在水池前拐了右弯。

前行不远又有一条往西的道路这条路的左边是水池和共青团花园,右边是学校医院,医院过了又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

东边是三栋排成U字型的男生宿舍。

我们的汽车没有左拐,是一直向前走,到了学校大礼堂的门口停下来。

学校大礼堂门口摆了一排桌椅,就是新生报到处。

报到的手续办完过后,有高年级的同学来帮我扛上行李,把我带到我的宿舍。

我的宿舍是三舍2楼16号。

我很奇怪,我从大礼堂那边走过来,完全是平路,进了宿舍也没有上过楼,怎么会是2楼呢?

这个就是重庆的特色了。

重庆是山城,到处都是坡坡坎坎的,重庆的房子也就是依山而建。

我们这个宿舍楼,从西边进入宿舍,二楼就是一楼,不需要爬楼梯的,但是你如果从东边进入宿舍,就要爬楼梯才能到我的宿舍。

宿舍的西边刚好是在坎坎上,就没有一楼,东边是在坎坎下面,所以东边就有一楼。

宿舍比较大,安放了八间上下铺。

一个房间里面可以住16个学生。

我们宿舍只有15人,空了一个下铺。

每个床头上都贴有姓名,自己按图索骥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床位。

每个床上都铺了竹芭子,竹芭子上面铺有草垫。

现在基本上看不到“草垫”和“竹芭子”了。已经被淘汰了。

草垫是用稻草做的垫子。

我找到了我的床位,是一个上铺。

我就开始铺床,刚刚爬上床去,草垫就开始掉草下来,把我的下铺搞脏了。

我只好下床来,找到了一些报纸垫在草垫下面,草才没有再往下掉了。

住宿是免费的。

宿舍有东西两个窗户,东窗打开,外面是绿树成荫,下面还有一层楼。还有一个林荫道,林荫道的东边就是刚刚进入学校的那块大水田。

晚上蛙声好听。

那个时候不仅不交学费,住宿费。学校还给大部分同学发放了助学金。

我领的助学金是每个月9元,

同学中最高的助学金是18元。

农村来的同学省吃俭用,就靠了这18元钱的助学金,还买了那个时候比较翘的手表。

我们这个专业78级有两个班,一共70位同学,我是在一班,班上有35位同学,年龄最大的已经30多岁了,最小的才15岁。

虽然分成两个班,但是上课的时候两个班都是在一起上的。

年龄大的本来应该在1966年就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到了1978年才进入大学,晚了12年。

年龄小的是1978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我们喊他“小弟娃儿”他读书读得早,所以上大学的时候才15岁。

我们班上只有这个“小弟娃儿”是有父亲送到学校来的。

其他同学都是自己一个人到学校来的。

不像现在的大学生,读大学是一个人,陪同送到学校来的可能不止一个人。

那个时候的宿舍内是没有卫生间的,更没有浴室,厕所是公共厕所。

浴室是学校里面有公共浴室,一个星期开一次,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可以洗澡。

那个时候每个同学都带着一个保温水瓶。学校里面有开水房,每天晚饭后,同学们成群结队的拿着保温水瓶,去开水房打开水。

一瓶开水要吃一天一夜。

开水房离女生宿舍比较近。

从男生宿舍到开水房要经过大礼堂,大礼堂的东边是运动场,运动场中间是足球场,包围足球场的是400米的标准跑道。跑道外面是草坪,在运动场的西边有一个梯坎,刚好用来作为看台。

过了大礼堂左拐就是女生院。

过了女生院就是开水房,学校的公共浴室也在开水房旁边。

下午班上的辅导员老师来通知晚饭后7点钟在五教学楼的5201教室开同学见面会。

我们班上有23位男同学,12位女同学。

同学中人数最多的是20多岁的下乡知青。

差不多占了一半人数。

他们在农村下乡的时候都没有耍朋友,现在进了大学了,好像许多人都想在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对象。

听说晚饭后要和女同学见面,男同学都把自己打扮了一下。

想在同学见面会上给女同学留下好的印象。

也想在见面会上好好物色一下自己中意的朋友。

哪晓得天不作美,刚刚进教室不久,同学们还没有到齐的时候,突然停电了。

想把同学见面会当成相亲会的阴谋破产了。

老师倒是有准备,带上了蜡烛,电停了,马上把蜡烛点亮。

这是那个时候的特色,到处都是电不足。经常停电。

现在的大学生可能没有多少停电的经历了。

过后当然是全校师生参加的开学典礼。然后开始了大学生活。


文章作者:徐海涛,1956年出生于成都,1978年考上西南农学院,2016年从成都市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退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