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渝公路的故事

上次给大家摆了老成渝铁路的龙门阵,今天给大家摆一下老成渝公路的龙门阵。
成都和重庆,作为中国西南最大的两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但是这两座城市的直线距离就有两百多公里,这两个城市靠啥子联系的呢?
一个是水路,成都现在看不到什么运输用的船舶了,其实在50年代成都的府南河上还可以看到运货的大船。
成都市地处岷江和沱江流域,两江上通岷山山区,下连万里长江,支流如网,遍及成都平原。
成都地区水上运输历史悠久,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开辟郫江和检江两条航道通过成都城下,成都就开始成为通航城市。“东流不尽秦时水”在蜀地陆路交通十分闭塞的2000多年间,深处内陆盆地中心的成都地区,多借助滔涵江水提供的舟楫之利,沟通外界和调剂内部。
大宗货物进出多取水道。
成都到重庆的水路是从成都开始,南行经双流县中和场、中兴场,苏码头(正兴场),黄龙溪,至江口入岷江再到乐山,后经过宜宾进入长江到重庆。
当年杜甫客居成都后离开四川,走的就是这条水路。
成都和重庆的联系在以前还有一条是成渝古驿道。
就是古时来往成都与重庆的道路。其实这古驿道有一南一北两条,如今被统称为“成渝古道”,北道则是鲜有人知的“东小路”,南道就是人人皆知的“东大路”。
东大路(南道):从重庆出发是这样的路径:重庆 通远门 — 佛图关 — 大坪七牌坊 — 石桥铺 — 二郎关 — 白市驿 — 走马铺 — 来凤驿— 永川 — 荣昌 — 峰高驿 — 隆昌(隆桥驿) — 安仁驿 — 内江 — 珠江驿 — 资中 — 简阳 — 龙泉驿 — 成都 迎晖门。
自成都东门出发,经牛市口、沙河铺、 黄门铺、界牌铺、龙泉驿、翻龙泉山,经山泉铺、柳沟铺、茶店子、南山铺、石盘铺、五界铺、火娆店、九曲铺、石桥井而抵简州(现在叫简阳),再经扬家街出成都府境,路段长173华里,再经资阳、资州、内江、隆昌、永川到重庆府。成都至重庆全程1071华里。
1933年竣工通车的老成渝公路基本上是沿着这条古驿道修建的。
老成渝公路是从成都和重庆两个地方分别开始修建的,成都这边叫“成简马路”(成都到简阳),重庆那边叫“渝简马路”。
民国13年(1924年),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四川分会倡议修筑成都至简阳石桥镇马路,1925年元旦在成都市牛市口破土动工,经过龙泉山的路线因当地豪绅和军阀以破坏“风水”为由,多方阻挠,被迫五次改道,最后改走鸦雀口,因工程量增大,进展缓慢。民国19年也就是1930年成简马路工程完成。全长68公里。
重庆那边呢,1927年重庆成立了渝简马路总局,筑建渝简马路(重庆至简阳)。沿线各县设马路分局,归渝简马路总局管辖,但需自筹资金修筑各自县境内的马路。
巴县段工程是渝简马路的起始端,由渝简马路总局直接督办,在总局之下设巴县工程处。巴县段工程从城区牛角沱起,经小龙坎、歌乐山、金刚坡、陈家桥至青木芙。然后又是壁山段,永川段......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1933年12月,渝简马路全线修通,连接成简马路改称成渝公路。这条公路对于成渝两地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把成都和重庆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成都牛市口还修建了一个东门车站,天天都有发往重庆的客车和货车。抗日战争时期汽油很紧张,这条公路上还有一种叫做“木炭车”的汽车在跑,刚刚听到“木炭车”,我还以为是蒸汽机,其实不是蒸汽机,是在一个容器里面把木炭变成一氧化碳气体,利用一氧化碳气来驱动汽车行驶。
自从成渝铁路在1952年7月1号通车过后,很多人都坐火车往来于成渝两地,那个时候往返于成都重庆的火车有慢车,也有快车,一般来说慢车需要十八个小时,快车需要十个小时的样子,成渝公路就没有原来那么闹热了。
现在可能很少人再走老成渝公路的全程了。
我倒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坐车走完了老成渝公路的全程。
那个时候我因为出差经常来往手成渝两地。有一次在重庆看到广告,说是重庆新成立的“康福来公司〞引进了全新的”日野“大巴车往返于成渝两地。早上六点半还是七点钟从重庆宾馆门口出发,全程坐老成渝公路,中间还免费提供午餐,晚上八点过到成都的城北客运中心。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新东西,那个日本大巴车看起来就很舒服,我决定去试一盘。先去把车票买好,头天住进重庆宾馆,免得到时候太紧张。
吃过早饭,“康 我上车一看确实比那个时候一般的国产车舒服多了。座椅宽大,间距足够,并且座椅的靠背还可以调节,可以舒服地躺下睡觉。我后面的那位乘客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座椅,看到我把座椅调到躺下的位置还提醒我说”你把椅子搞坏”,我笑着说,“座椅是好的,你也可以这样调节”。我告诉她调节的开关,她也舒服地躺下了。
现在,这样的车和座椅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是在那个时候很新奇。
汽车准时出发。车子开起来以后就更加不一样了,马力大,非常轻松的超过了前面的车子,并且发动机的声音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在上坡的时候,其他的汽车轰满了油门,发动机声音很大,但还是像蜗牛一样的慢慢爬。我们这辆车轻松无声的就上了坡。虽然车子马力大速度快,但是老成渝公路路窄弯多路况不好,这个车子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还是花了十多个小时才跑完老成渝公路全程,进入成都市区天已经黑了。
刚才摆了一下老成渝公路。
下面介绍一下成渝公路的前身“东大路”重庆这边的起点,通远门。
古重庆城有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道,应“九宫八卦”之象而筑以示“金城汤池”之意。
通远门位于正西面,是重庆城唯一的陆门,是通往外地的陆路起点,故称“通远”。
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 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地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
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一是张珏死守通远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后,蒙军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欢亡。1278年元军强攻重守将张珏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二是张献忠破通远门。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60万军马围攻重庆。经6天激战,终攻破通远门,占领川东要塞。
特别是最后一场战争,由于死伤过多,使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这就是后来《重庆歌》里“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达说的—段重庆掌故,到如今在重庆人划举行酒令时 还有“七星岗闹鬼”—说。
重庆在保护历史遗迹这个方面比成都好得多。
成都现在找不到一个城门遗址,完全把以前的城门破坏始尽。
重庆把古老的通远门保留了下来,并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利用通远门遗址,建成了一个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
这个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系2004年重庆市渝中区重点建设项目,由渝中区政府投资,千2004年4月1日开工,2005年2月建成开园。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由广场、城墙、雕塑组成。雕塑叙述了老城墙筑城、守城、攻城的历史故事,辅以《炒米糖开水》和《滑竿》两组民俗雕塑,市井味浓郁,是游人感受重庆历史文化的场所之一。
2022年6月份我专门去看了一下通远门。拍了几张照片。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文章作者:徐海涛,1956年出生于成都,1978年考上西南农学院,2016年从成都市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