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古遗址丨清源遗址

日期:2022-10-26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降,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清源遗址

清源遗址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泉乡中心学校西侧的乌江一、二级台地,总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3年在乌江彭水电站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由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发现并确认。同年9月至11月,该所在遗址西南进行了试掘。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清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2025平方米。清源遗址包括新石器、商周、汉至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发掘者将遗址发掘区分为两部分,Ⅰ区以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共清理出各时期灰坑69座、房址15座、墓葬7座、沟7条、灶5座、井2口、窑1座。Ⅱ区有汉至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遗存,清理灰坑3座、房址1座、墓葬2座、沟2条、灶2座、窑3座。

商周时期遗存是清源遗址的繁盛阶段,遗迹、遗物相当丰富,共清理房址12座、灰坑56个、沟4条、井2座、灶4座、墓葬6座。这一时期的遗物包括了陶器、石器、青铜器、骨器等,其中陶器数量最多。陶器器类主要有圆底器、尖底器、平底器、圈足器、三足器等。陶器组合以圆底釜(罐)、尖底盏、尖底杯、小平底罐、豆、灯形器、器盖等组合最常见。发掘者认为,该遗址商周时期可分为三期五段,第一期时代大致在殷墟晚期,第二期时代大致在商末周初,第三期相对年代当不晚于西周中期。


清源遗址出土动物骨骼12253件,经种属鉴定,哺乳动物的种类有豪猪、竹鼠、苏门羚、牛、水鹿、斑鹿、家猪、野猪、黑熊、大熊猫、虎、豹猫、狗、猪獾、猕猴、犀牛、亚洲象等。鱼主要为青鱼和鲤鱼,爬行类有乌龟、鳖,鸟类有鸭和雉。清源遗址是乌江流域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其发现和发掘,为丰富渝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研究早期巴文化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该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迹及地层中出土的上万片动物骨骼,有助于对乌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提供进一步认知。该遗址2008年被淹没于乌江彭水电站库区。




(摘编自《重庆市志·文物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