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君的革命岁月

朱理君,又名朱怀襄、朱平陵,解放后更名朱平。1892年出生于重庆府荣昌县安富镇(今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
1909年至1911年,朱理君就读于成都川汉铁路学校,并参加张澜领导的保路同志会的活动。辛亥革命后,在蜀军北伐队第3营任排长。1913年毕业于成都交通铁路学校后,在荣昌安富、吴家等地的小学任教。1915年他在荣昌参加讨袁起义,以后在护国军任参谋、军需处长等职,后任刘湘部参议。1922年兴修成渝马路(公路),在成渝马路督办总局第一测量总队任工程师。
朱理君的三兄朱召南,在军阀混战时期曾任刘湘部师长,后被刘湘解除兵权,改任自流井盐运使。1926年3月,朱理君随其兄在自流井盐场富荣西场任知事,后来担任荣县盐务缉私营营长。
1929年刘文辉兼并刘湘川西防区,接管自流井,刘湘委派的一批官吏相应垮台。朱理君是工程技术人员,为了给自贡人民办几件好事而留了下来,于1930年11月担任自贡市政公所工程科长。他在任职期间,规划、改造、修建了自贡的街道,拉伸了从兴隆街至新桥的中心干道,筹划、兴建釜溪公园,对自贡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自贡市与共产党人叶菲洛、黄天健、黄巨良、周凤歧等人的接触和亲密交往,使朱理君对共产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敬仰共产党,决定了之后一生的政治道路。
1930年,在军阀混战中自贡盐场生产萎缩,百业凋零,众多无依孤儿流浪街头。朱理君和黄巨良等发起募捐,创办平民工厂,使流浪孤儿有一个学习文化、学习谋生技能的场所。他们以川剧义演等方式开展募捐活动,募得大洋约1万元。募捐委员会公推朱理君为厂长,黄巨良为工务主任。工厂位于上桥文武庙,收容孤儿100名,实行半工半读,设纺织、石印两科目,冷寂的文武庙自工厂开办后充满了欢声和朗朗读书声。
朱理君与黄巨良利用平民工厂的印刷设备办报,以推动自贡的新思潮。1931年创刊出版了《平民报》,旨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九一八事变后,报纸着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创刊8个月,即被迫停刊。朱理君积极参加自贡市“反日非基督教大同盟”的活动,以社会名流身份参加游行。在地方政权几次派人弹压,企图抓人时,经朱理君说理劝阻,因而没有抓人。后来由于党在“非基督教大同盟”的活动中提出了一些“左”的口号,受到镇压而停止活动,朱理君也于1932年由自贡到成都。
朱理君到成都后住在其兄朱召南的公馆里。由于在自贡和党的联系,不少地下党员以这个“朱公馆”作为据点和联络处开展活动。这里为“康民图书馆”保存过几箱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革命书籍。朱理君还在成都市区散发过载有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等地战况的《四川通讯》及传单,为组织收转过从上海汇来的党内经费大洋300余元。田伯隆常从朱理君处化装成杂货商贩到农村进行宣传,史伯康也常在此活动,朱理君还为组织找过一些手榴弹,以备党员在被追捕不能脱险时与反动派同归于尽。
朱召南和康泽(朱理君妹夫,蒋介石的亲信)曾多次要求朱理君放弃革命活动,并承诺为其安排高官显职,均被朱理君断然拒绝。有一次朱理君在公馆销毁党的宣传资料时被朱召南的家属察觉,朱理君被迫离开朱公馆。
朱理君1933年离开朱公馆后,到犍为、乐山等地从事军运。1934年回到成都,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
由于史伯康被捕叛变,供出了朱理君参加革命活动的情况。“别动队”罗楚材向康泽作了汇报,并提出逮捕朱理君。康泽当即同意。1935年4月19日,朱理君被逮捕并押于川康绥靖公署。特务们对朱理君威逼利诱,要朱理君交代和共产党的关系。并让叛徒史伯康到狱中对质,被朱理君骂了回去。朱理君在狱中,痛斥国民党不讲理、乱抓人,对立场坚定的同志加以赞扬和鼓励,对打算登“反共启事”以苟全性命的人严加批评。
康泽曾到狱中看望朱理君,要他在报上登一个“共产主义不合中国国情”之类的启事,但被朱理君拒绝。无奈之下,10月16日康泽只好释放了朱理君。
朱理君获释后在成都无法立足,于1935年举家返回荣昌安富镇。当时成渝铁路正式施工,由朱理君承建从荣昌到隆昌段的10座铁路桥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朱理君、朱建涛等在1938年春节将安富镇玩大龙旧习赋予抗日救亡内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相继组织警钟剧社和警钟壁报社,演出街头剧、话剧,出壁报、贴标语、募捐,使一个小镇出现了浓烈的抗日救亡气氛。朱理君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参加了“中华民族先锋队”,并在1938年冬由廖林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宣誓),成渝铁路建桥任务结束后回到成都。
1940年以后,国民党多次发动反共高潮,朱理君迁居于成都市郊庞家碾,靠在成都川康绥靖公署作挂名参议的微薄薪资维持生活,同时任《四川省政经月刊》编辑,和杜稃生、刘影三等保持联系。1945年按杜稃生的意见参加民主同盟。抗日战争胜利后,革命形势急剧发展。朱理君多次劝导其兄朱召南,使朱召南对形势有了正确的认识,愿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出力。1947年朱理君和朱召南共同在黄瓦街经营“一一茶园”,并把茶园作为革命活动阵地,经常和华大、川大、成大的学生接触,在茶馆里讲政治经济学,组织学生秘密阅读《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等革命文献。朱召南常和黄云明(原朱召南部旅长)、“社会闻人”等在“一一茶园”喝茶坐镇,以减少特务干扰,掩护茶园内的革命活动。
在此期间,朱理君和吕振修联络发动一批荣昌籍在蓉的政界人士,包括省参议员卿俊、李宗义等人,成立“新民主主义读书会”,不久读书会发展到20余人。1948年末朱理君通过彭玉鸣和大邑党的负责人周鼎文建立了联系,1949年1月,周鼎文参加了这个读书会的活动,2月读书会更名为“新民主主义建国社”。“一一茶园”已成为党的联络点和经济据点,周鼎文、周戈西等人开展活动缺钱就到茶园去取。朱理君等还为党组织处理过从大邑送来的一口袋金银饰物。通过朱理君的关系,成都工委的负责人李维加、李维时、李安澜、周裕民、周鼎文等曾借住庞家碾朱召南家,并在他家召开过工委会。
由于朱理君的活动突出,1949年11月,朱理君在雅安由李安澜介绍重新入党。
西康和平解放后,朱理君即以朱平为名,于1950年2月至4月任军事代表接管西康省公路局。后来任西康省汽车运输公司经理、西康运输公司雅安分公司经理、西康省人民政府交通厅机运科科长、西昌地区文教科副科长、西昌地区京剧团指导员等职。
1960年,朱理君去世,葬于西昌烈士陵园。
文章作者:陈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