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马桑溪忆往

日期:2022-12-23
马桑溪古镇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现名义渡古镇。但我更愿意称其故名。
大渡口的得名,是因为它曾经是十里长江最大的渡口。而马桑溪则是一条汇入长江的溪流,两岸长满了一种名叫马桑的植物。
古人命名简单,却又睿智。通过这些看似直白的地名,我们依稀看到千百年前的景象,以及生活的过往。无比庆幸,时光没有伤害这些地名。
夜色,晚风,一场秋雨,满城清凉。在夏末秋初的一个夜晚,走进马桑溪古镇。
从繁忙喧嚣的大都市,一步踏进近在咫尺的马桑溪,我觉得误入了世外桃源。我确信,这是第一次,却如故友重逢,怦然心动。
单是古镇的地貌,重庆就绝无第二家。
它,临山靠江,头顶是马桑溪大桥,像钢铁巨人,一手边是老成渝铁路,蜿蜒如蛇,一手边是浩荡长江,一路向东。马桑溪古镇,如同一个婴儿,安放在这个摇篮中间。
古镇不大,街道分外三层,从江边依次上升,立体感很强。沿江,是一排排复古的老房子,一把把藤椅木桌,沿江一字摆开,三三两两的游客或划拳聊天,享受美食,或遥望江上,品味悠闲,令人好不羡慕。
在古镇中心,一棵遮天蔽日的古黄桷树,在青石板铺就的广场上独占鳌头,庇护着两边古色古香的建筑。
也许不是周末的缘故,古镇游客不多,多数店铺打烊。偶尔亮着灯的,卖着冰粉、凉虾、串串,还有大名鼎鼎的长江鱼。据说节日的时候,亦是人山人海,一座难求。
在老重庆的记忆里,这里只是一个村庄,村里有个鱼庄,专卖长江鱼,很多人慕名而至。走进木式老房子,楼梯活摇活甩(重庆话,意指摇摇欲坠),一推开窗,长江扑面而来。胖大妈的手艺,新鲜美味的野生鱼,让很多人记住了马桑溪。
更早的时候,这里是重庆最大的渡口,沿江绝壁上,是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想必,当时也是蔚为壮观吧!
如果你在十多年前来重庆,就能感受吊脚楼的惊心动魄。在渝中半岛的长江边上,车在山顶走,脚下是绝壁,绝壁之上,便是如藤攀附的吊脚楼。你一脚踏入的,可能是10楼,也可能是别人的房顶。
后来,三峡蓄水,长江水位上升了很多米,很多地方便沉入江底,吊脚楼也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在历史图片中,去一探当年的景象。
马桑溪,便如同一部活化石,展示了曾经鲜活的岁月。
马桑溪,这个历史上最大的重庆渡口,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如今,大渡口区是重庆最小的区之一。
在当地人看来,大渡口是重庆的“科威特”,又说是重庆的“西藏”。暗指其小,其偏。但小而精,偏而美。从双山远眺大渡口,群山之上,高楼随着山脊起伏,楼影幢幢,如同音符一般绝妙,像极了《无间道》《变形金刚4》里的香港。
从马桑溪古镇往上看,绝壁下是成渝铁路,绝壁中间是正在修的滨江路,绝壁之上便是掩映在绿树中的原重庆钢铁厂,前身是抗日时在炮声隆隆中由武汉迁来的汉阳钢铁厂。
大渡口,因钢立城,因钢而兴。据说,辉煌的时候,钢厂有五万人,占据大渡口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人人向往的国营单位。新中国修建的成渝铁路,用的就是重钢生产的铁轨。
多少古今,皆成过往。如今,重钢早已搬至长寿,大渡口重归往日的宁静。但钢厂原址得以保留,打造成为工业博物馆和艺术区,已开门纳客。每一个对重庆历史着迷的人,都可以来此瞻仰,叩问历史,感受心跳。
一路漫步,一路思索。一声汽笛,拉回现实。只见夜幕中,一辆绿皮火车,正慢悠悠的穿过古镇,从菜园坝出发,开往成都。
我与这趟火车,是有故事的。记得有一年,四川大雨,成渝高铁停运,我硬生生地被留在了成都。绝望之余,我就是搭着这趟绿皮火车从成都回到重庆。
这趟车,途径四川、重庆很多的小城,每一个小站都停。一路上,上上下下的乘客,有常年出差的商人,有务工返乡的夫妇,有毕业游的高中学生,还有挑担卖菜的老农。
虽然一个多小时的旅行被拉长到十三个小时,但我不觉得难过和煎熬,而是有机会观察身边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别样人生。这是一趟充满人情味的旅行,因此被载入我的记忆深处。
如今的旅行,飞机、高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方便快捷。旅行,不过是换一个城市吃饭、拍照、耍手机。恰恰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与人文,还有那份闲适恬淡的心境。马桑溪令人入迷,或许是刚好符合了都市人喜爱的这种慢吧。
古镇,消费的是历史——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这些年,不管是丽江、平遥,还是凤凰、安居,所有的古城、古镇,概莫能外。
马桑溪,也因这样的机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江村,涅槃成新晋凤凰,成为都市人的秘密花园和精神放牧地。
入夜,华灯初上,头枕碧波,脚踏青山的马桑溪,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人。我分明从其中,感受到文化的回归,时光的流转。唯一不变的,是对生活的敬畏。
这里的很多器物,石磨、水槽、料池,都来自乡村,带着生活的余温和市井的气息。此刻,它安睡在马桑溪,它装饰着你的夜,它闯入你的镜头,它直抵你的内心。
时至今日,城市快速发展,高楼林立,钢筋丛林,现代科技无孔不入,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在日益强大的城市之间,人却越发的脆弱了、迷失了、退化了,成了一个螺丝钉,一个电话号码,一个心无所依的陌生人。
在网络时代,有多少人提笔忘字。打开论坛,清一色是——嗯啊,开森,萌萌哒,蓝瘦香菇,YYDS……网络已经颠覆了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生活习惯。再过几年,还有多少人会写传统的散文,从事文学创作?
历史的车轮,似乎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并且看不到再次亲近的迹象。我们也在努力适应,并在努力改变。亲近马桑溪,只为返璞归真。
我们喜欢古镇,实际上不仅仅是看风景、品美食,而是在读一部时间的无字之书,在向时光致以无言之礼。
我们可以有一瞬间,不关注物质,只关注当下,只关心眼前人,投入诗词的怀抱,投入记忆的虫洞,向青春、向文学来一次伟大的缅怀。
夜已深,催人归。不少年轻男女逆向而行。不管多晚,古镇都在收纳着无家可归的人。
大江横流,长桥卧波,一轮红月高悬楼宇之上,伴着万家灯火,和着一江霓虹,倒映在长江之中,定格这最后一眼的马桑溪。


文章李立峰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