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天井坪大寨城门知多少

日期:2022-07-08

天井坪大寨指现存于巴南区天井坪山上,以天星寺镇为核心区域的一座近100平方千米的古寨遗址。

天井坪山与天井坪大寨

从巴南往南川方向过界石镇即可望见一突兀而起海拔约800米,方圆100平方千米的大山,渝湘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中的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穿山脚而过,此即为天井坪山。天井坪山是圣灯山—石林山脉的余脉,经接龙镇碑垭(最窄处宽约10米)转90°大弯呈西东走向,然后负势而上,形成海拔500至829米不等,宽约3公里、长约30公里,三面悬崖峭壁呈三级阶梯状的丘陵地貌。乾隆《巴县志》卷疆域山川记载“天井坪山,(节里)六甲,城东九十里,高五里、长八十里,分上中下三坪。下坪属六甲,中坪八甲,上坪七甲,田数百亩。现空岩、虎胜岩、祝寿岩在其下”。

老巴县对外陆路交通有正东路、东南路、西南路、正西路、西北路、正北路、东北路等七条古道。其中东南路“一百八十里至天赐店界牌交南川县界,由界牌六十里抵南川县城”(乾隆《巴县志》)。天井坪山正处于东南陆路“茶马古道”之上,是古时重庆通滇、黔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经济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有汉以来,人们聚此繁衍生息,行商走旅络绎不绝。黔楚粤南纷纷客,晨夕喧嚣行入渝。“夕阳古道”纵横交错相通,天心古寺禅意悠远。

天井坪大寨应时而生,《巴县志》(向楚)说“天井坪大寨,清咸同时建,太平太和石冈永兴二圣五乡所属”。天井坪大寨北起二圣镇集体村、南到南彭街道将军湾村,一般海拔高度500~829米“山即是寨,寨即是山”,今属接龙 、天星寺、南彭、二圣、东温泉四镇一街道。

大寨建于何时

《巴县志》(向楚志)卷一疆域山脉也记载“天井坪,自石岭冈碑垇始。尔雅,山,一成谓之岯。是山翠巘重叠,高可十余里,意谓碑当为岯也……又北行至五布溪马鬃嘴止。坪长约九十余里,其广得十之一焉,人称三坪,上坪属石冈太和二乡,中属太和,下属二圣乡。凭岩设门九十余所,大氐建自咸同间”。

文献记载显示,天井坪大寨城门修建时间为咸丰、同治年间,主要建在山崖险要之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门数量多达九十余道,形成一座绵亘上百里环天井坪山而建的大寨。

天井坪大寨内寺庙题刻古迹遗址众多,年代久远。有据可查的,如,白庙子(始建于唐代)、荔枝寺(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天心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华寺(始建于清康熙九年)、廖家大院(《廖氏族谱》记载大院修建不晚于嘉庆年间)等。天星寺镇入选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花文”和民间文学 “天心故事”均谈到过天井坪大寨的历史。“说花文”中有“要问城门有多少,不多不少佰零捌; 白天开门行人走,晚上关门保安祥”。

从大寨内遗存文物、当地民间文化、综合笔者实地考察城门修建的形制,走访了解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初步分析认为,天井坪大寨的存在应早于咸丰年间,至迟在明末就已开始修建,其建筑属于分时段修筑,逐渐联为一体,至咸、同年间进一步完善,主要用于防匪患,保境安民。其城门既有形制如城门、功能较完备的寨门(当地人习惯均称城门),也有据险开凿修筑的垛口而形成的关隘。有的城门为双城门,城门间相距不远,比如天星寺镇董上社观音岩双城门,两道城门间相距不过100米。天井坪大寨双城门有5处,其中,天星寺镇有4处——花房村董上社观音岩双城门、学堂堡社老鸡市双城门及芙蓉村旧屋基社的毛家坪双城门、寨子双城门;二圣镇有1处——集体村大沟社双城门。

大寨城门知多少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有形制的城门遗存57道,如果算上51座隘口(当地人称这种“关隘”为隘口),城门总数达108道。

57道有形制的城门分布在5个镇街7个行政村的28个合作社(村民小组)。其中,天星寺镇2个行政村11个合作社,有28道城门;二圣镇2个行政村11个合作社,有18道城门;南彭街道1个行政村3个合作社,有8道城门;东温泉镇1个行政村2个合作社,有2道城门;接龙镇九泉村黄角湾社(“老君山寨”,系天井坪大寨的寨中寨)有1道城门。

据考证,每道城门(隘口)或因形象或依地势或借地名或凭方位等而命名。较大的城门有修建铭文,如天星寺镇芙蓉村石河社的观音岩城门门洞内阴刻“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动工,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告竣,共用钱六十二千文”字样,董上社观音岩门洞顶也阴刻有文。城门附近常建有守关附属用楼,门前设佛龛和茶摊。


天星寺镇芙蓉村石河社观音岩城门及门洞内的题刻

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率领太平军经过天井坪大寨。樵坪大寨《守寨记》记载,太平军从毛家铺(今惠民镇)、永兴(现属惠民镇)、太和(天星寺镇)到达南川。1949年,人民解放军一部也曾路过大寨进入重庆。

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变化,年久失修自然垮塌和人为拆毁等原故,城门特别是隘口大多仅存基础甚至湮灭于荒草杂树中,难以觅踪。现存较为完好的城门有6道:天星寺镇境内有“董上社观音岩城门(双城门)﹑石河社观音岩城门和大崖城门”4道;二圣镇境内有“蒙子岩城门和冉家城门”2道。


天星寺镇芙蓉村田家园社大崖城门

保护大寨城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天井坪大寨城门的选址充分利用山形地貌,据险而筑,从余存的城门可以看出其功能完备、建筑精良,主要使用时期应为清代。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巧妙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是研究明清时地方政治军事制度、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城门修在滇、黔入渝经济贸易互通的茶马古道上,是研究古代交通史、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寨内保存的众多文物遗址,展现了“湖广填川”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交融历程,对研究地方民族迁徙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天井坪大寨及其文物的保护对当下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振兴乡村实现伟大中国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作者:杨洪卫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