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

年画,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祈福迎新的工艺品,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梁平木版年画(后简称梁平年画)曾被誉为川东奇葩,是民间为庆贺年节而产生的特有绘画作品,也是中国民间美术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南的夹江年画齐名,并称为“西南三大年画”。梁平年画属于套色木刻版画,它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和重视。
梁平,史称梁山,风景秀美,物产丰饶,有14万亩成片竹林,素有“百里竹海”誉称,曾是渝东著名的竹纸生产地,也是中国竹帘的发源地,背靠西山的梁平锦屏镇,是梁平年画发源地。当时为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刷坊在红纸上用墨印单图案和神灵,为后来生产和发展梁平年画奠定了基础,梁平年画起源何时尚无文献可供考证,但从清初《高梁耆英集》中蓝选青所作《竹枝词》,对梁平年画有如下描写,“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禄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这里所说的“土门神”就是梁平年画,距今约有300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年画业成立了行会,名“梅葛会”,由染纸、年画作坊主捐资修建了“梅葛庙”。经由梅葛会传向周边省市的梁平年画,影响深远。民国初年,屏锦、袁驿两地年画手工业作坊林立,逐渐形成繁华热闹的“刷坊街”。众多的年画手工作坊,小者有艺人二三十人,大者四五十人不等,当时的作坊有:“信立号”“正兴号”“恒泰正”“凤祥云”“王幺门神”等。
梁平年画内容大体有三类:门神、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以门神为代表,主要有《将帅图》《立斧顿刀》《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作品;戏曲故事类主要有《四郎探母》《踏伞》《钟馗嫁妹》等作品;神话传说类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作品。无论是从人物造型,服饰、表情,还是从画面色彩、构图上,都别具一格,可见人民对年画的喜爱和重视。
大俗归大雅。梁平年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独具文化功能。诸多作品不但满足祈雨、祈子、金榜题名等各种心理需求,还满足新春佳节人们祈盼来年平安,吉祥、富贵的愿望。
传统梁平年画,按工艺结构分水货、托货、清章、花笺四大类,钩金描银,画印结合,色彩艳而不俗,华美富丽,形式活泼。其中,水货类:水货的印刷最为复杂、精致,按大小分为水全(整张纸)、水两(半张纸)两种规格,多达13道版,且钩金描银,画印结合,色泽富丽堂皇,印制精良,价格不菲,属上等品,多供应官宦及大户人家。托货类:托货约6~9色套版,给人以质朴、单纯稚拙的感受,更具有乡土气息,大小亦分为托全(全张纸)、托半(半张纸)、托两(四分之一)三种规格,属中等品,常用于普通百姓。清章类:清章多为单幅门画,画幅不大,形式活泼,内容多是门神、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印刷简单,价格低廉。花笺类:花笺以横幅居多,由各种吉祥图案组成,中间套印“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等祝福字样。
梁平年画生产方式独具一格,材料准备十分讲究,制作工艺也略为复杂,多由民间艺人自制,梁平年画工艺制作材料分为纸、版、色。年画纸张的制作分为蒸纸、拖胶、上粉和定形四个流程。(1)蒸纸:梁平年画所用的纸张为产自本地百里槽的百夹竹手工纸(又名二元纸),但是由于二元纸本身粗糙,不利于印刷,所以,一般会先将二元纸加工,制作时在大灶上架竹蒸笼把二元纸蒸2小时左右,以褪去脆裂性和缩水性。(2)拖胶:按照二元纸大小,做一个木箱,箱内装满胶、矾水,把二元纸放在箱上,轻轻拖一遍,使二元纸沾满胶和矾水。(3)上粉:将观音土(又称白泥巴)碾磨、调浆,沉淀晾干成细粉末,加胶水(由牛皮边脚料熬制),把二元纸刷上一遍。(4)定形:将二元纸放在自制土炕上烘干后,一捆捆地压紧,用自制大刀割去毛边。这样加工成的二元纸,纸质厚实、色泽光洁,又可防止颜色过于渗透,经久耐用,是印刷年画的理想用纸。
除对所用纸质制作十分用心外,梁平年画印版也是经过雕匠的细心打磨而成的。梁平年画印版分为线版和色版。当地人一般用梨木作为雕刻印版的上选材料,梨木质地细腻,不易开裂。制作印版需要先刻线版,再刻色版。由于梁平年画是一色一版,在印刷过程中,印完一种颜色才能印另一种颜色。所以,在刻制色版时,有几个颜色就需要刻画几个色版,容不得丝毫马虎。为了保证大量印刷的质量,刻版采用深刻法,线条粗细匀齐、清晰、挺拔有张力。
在色彩运用上,梁平年画别具一格,在用色上强调强烈的对比,追求火红、热烈的喜庆效果。梁平年画以佛青、煮红、品绿、槐黄等为主,虽然用色不多,但经过画师不断的创造和不懈的艺术追求,创造出了色彩布局巧妙,且具有节奏感的梁平年画。同二元纸一样,梁平年画的颜料几乎都是自制的,颜料主要由软色、硬色和胶、矾水,白泥五大主件构成。软色主要取自各种染色植物,色彩浅淡柔和;硬色由各类有色矿物研磨而成,色彩厚重浓郁。根据需要,在染色植物颜色和矿物质颜色中适当掺以胶、矾水、白泥等就制成了梁平年画所需的颜料。使用时先用热水稀释、过滤即可,如遇天冷可先用暗火煨化再用。
梁平年画制作由线版、色版、手绘三大主件构成。印刷制作分三个程序:(1)将50张二元纸和刻好的线版分别固定在印案上,一张一张翻开印刷,然后晾干;(2)将印好线版的二元纸和色版分别固定在印案上,一道色一道版地印刷;(3)套色水印完成后,再加手绘。手绘主要运用在头部和服饰的带金花纹部分。梁平年画最大的特点流程是开脸。所谓“开脸”,就是将人物印刷完成后,采用手绘,敷染人物面部肤色,在颧骨处略施阴影以表现立体,在眼皮下用淡绿色以示阴面(暗部处理),为其他年画所不多见。
梁平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1)人物造型朴实敦厚,手法夸张,人物服饰具有典型的明代朝服特点并有所变化,画面色彩鲜艳而沉着古朴,构图饱满简洁,人物造型线条生动流畅。脸部描绘细致,不分男女,都在脸上腮部“开脸”,实为其他年画所罕见;(2)题材上,无绝是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3)技法上,不仅继承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及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4)风格上,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型,色彩对比强烈,静与动的处理十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不忘。
梁平木版年画现为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
徐家辉 1966年4月出生,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习木版年画,其爷爷徐典隆亲自传授,并要求他将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梁平年画不失传。
他制作的木版年画以墨线为骨,刻版套印,线条缜密繁复,表现细腻;色彩丰富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在匀称均衡中求变化,有着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他制作的年画种类繁多,题材非常广泛,多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其中,《盗令出关》《踏伞》《鸟儿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等年画相继在国内外展览,受到广泛好评。
段艳菊 1972年12月出生,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1978—1984年,跟父亲学习年画制作,1984年至今,做手艺、印花纸、印年画、刷红纸。
段艳菊是梁平年画第五代传承人印刷工匠段克文之女,从小跟父辈学习年画手工印刷技术,因此,她的技艺主要体现于年画的印刷。经她手印刷出来的年画墨层厚实,色彩鲜艳,图画轮廓立体鲜明,容易产生线条边缘效应,质感极好。她制作出来的年画颜色很纯正,看起来有厚重的感觉。在印刷年画的同时,她还能按照画稿进行简单的制版、上色等其他工序,比较了解梁平木版年画的整套工艺流程。
段艳菊印刷的年画《帅将门神》《龙凤呈祥》《一团和气》等,曾在梁平县、重庆市进行过展览,受到各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莫绍萍 1963年6月出生,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莫绍萍在梁平县实验小学工作,致力于梁平年画的研究、创作以及教学。莫绍萍绘制的年画在继承了传统年画朴实、粗犷的特质基础上,又借用了现代绘画对色彩的强调运用,画面色彩鲜艳而细腻,热情而古朴,丽而不媚,以大小、冷暖不同色块的巧妙搭配,使画面产生富丽感。她创作的梁平年画作品散发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技法娴熟。她将自己的技法特征归纳成册,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
莫绍萍在全国、市级刊物上发表了年画作品数十幅,其作品也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展出,并被重庆市博物馆收藏。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传统美术卷《巧手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