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陵沱

不经意间,离开故陵沱已是三十余年。而今,故陵沱还在,可映入眼帘的肯定已不是过去的故陵沱。过去的故陵沱已消失在浩漾的江水之下,偶尔,江水褪去,呈现给人们的,已是模样已变的岩土世界,再不复昔日的颜容。
据记载,故陵在古代是一片森林,名古林,因为位于长江一水沱边,唤为古林沱。在春秋时期属庸国故地,后为楚国所并。楚迁都丹阳,在古林北侧葬亲王六位,陵墓宏大如山,人们便把古林读成谐音故陵。东汉末年设固陵郡,郡治即在今故陵坪扎营,这也是有记载的云阳境内最早,也是唯一设立的郡一级行政区域,与后来所设的夔州府相当,但夔州府的府治却在奉节。
长江在重庆境内流经多个县域,在到达故陵时,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两样。故陵位于长江南岸,倚山靠水。从江面上看去,看到的是一层一层的房屋鳞次栉比,俯伏在山的凸凹里,仿佛是沉睡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人还在船上,迎面吹来的风,温馨而有一种刚毅,似乎是告诉着你:这是一个风水绝佳的地方,既有一时的温柔,也有不知味的硬度。
大致看来,这临水依山的场镇像一头静卧着的大水牛,头在东边,尾在西头。从江水上岸的地方就是肚腹,往上靠山的地方是隆起的背脊,四只腿蹄各自在东西两处弯曲收缩在腹下,微微伸向江边。
牛的肚腹上,载着故陵沱。
从码头下船,沿着脚下的泥浆路走向条石阶道,就进入了故陵。三十多年前,故陵的房屋以木板房居多,充满现代气息的多是公家单位,如农行营业所、税务所、工商所、供销社商场等,而这并不影响故陵沱的生活味。街巷狭长,人声鼎沸,是一个热闹的江边场镇。入夜,白天的喧嚣消失了,街巷没有灯,人们行走,依靠的是从两边木板屋缝隙、窗口泄漏出来的灯火,这灯火让人容易辨别路石的高低错落。
故陵沱被当地人称作“犀牛困水”,说是从地形上看,故陵场镇宛如一头犀牛睡在江边,与外地人认为的头在下游,尾在上水不同,犀牛头在上水的杨泗庙。
杨泗庙周边,下方临水的地方是犀牛的嘴,嘴上方还有一道石梁,那就是犀牛的鼻子了,庙的西边不远处原有两块大石头,附会说是犀牛的两只眼睛,庙西南方有一道山梁,是犀牛的角。
无论如何,不管是头东尾西的水牛,还是头西尾东的犀牛,牛的肚腹就是整个场镇,下腹部是临江的地方,一直延伸到沱里的大沙滩。
这是一个水码头。
码头停船的地方是不固定的。枯水时节,长江仿佛一下子泄了气一般,只剩下看来并不再雄壮的姿态。无论是货船,还是客船,都在适宜的地方停靠,是哪里方便就在哪里停。而其实还是大致有固定的地点的,如货运大都在靠西一点的柳木沱停靠,客船就在下游一点的地方停泊。虽说地貌因江水的冲刷每年都有可能不同,而有经验的船员总能找到可靠的停泊地,货运客运都是这样。这时候,偌大的沙滩上似乎空阔无边,一排长长的棚屋在沙滩上立了起来,饭馆、招待所、百货店、茶馆、歌厅、货棚、收购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吃、喝、拉、撒一条龙,人流涌动,白天恍若街市,夜晚灯火通明,一切与上面的场镇没有什么两样。进入洪水季节,一夜之间,这些都消失了,江水涨了上来,一个巨大的湖面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江水冲到场镇的脚下面,人们在傍晚涌到水边,钓鱼、洗刷、洗澡、看江看水,捞浮草浮柴,老人、小孩、妇女,乐此不疲,往往都有收获,天黑下来,人烟消散,提着几条鱼的人,在街头醉酒的人,莫不从这里回到了家中,沉沉入睡。
除了码头,故陵沱还有许多值得回望的地方。它倚靠的是歧耀山支脉鸡骨梁,越长江面对北面大巴山余脉摩天岭。鸡骨梁下面有坪扎营、六大坟、帽盒岭、杨泗庙,摩天岭旁边有岩湾、庙矶、半边街。
庙矶的形成,与故陵沱西北边山脚伸向江边的砂岩有关。这一大片的砂岩越长江而到达对面岩湾,江水数十百万年切削砂岩,冲开狭窄的水道突袭而去。水道狭窄,两岸的大柳树遮蔽江面,树枝相接,人可以攀越树枝而过。这与“万里长江,深不过巴阳峡”底有铜桥可以走过的故事相似?是不是数十百万年人类的传说或记忆?
往庙矶下游不远,故陵沱对岸,有一个叫半边街的地方。这个地方过去有一条街,房子是棚屋,如同每年洪水退后码头沙滩上的棚屋一样,不过不同于沙滩上两边都是棚屋形成一条街,只有靠里一边有房子,故名半边街。半边街也是餐馆、酒店、货栈齐全,吃、住不愁,白天喧哗热闹,夜晚依然如此,与对面的沙滩一南一北,彼此映照,恍若连接起来的一个场镇。本世纪初,红狮供销社在这里设有门点,出售化肥、农药、日用品,收购柑桔、李干、废品,然后就地装船,运往下游某地。
故陵沱是形胜之地,数千年来留下了不少的故迹、故事。坪扎营,传说是历代驻军之地,在它西边的帽盒岭、六大坟都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六大坟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葬王子的六座陵墓,具体位置已不明确,只有几处疑似六大坟的地貌,这几处的共同点是泥土品质颜色与周边的泥都不相同,而彼此之间却相似,其中比较能够肯定的是位于场镇西侧的帽盒岭,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山,虽经岁月的流逝,从江面船上看上去仍然比较突兀,它的土层很厚,颜色与周边泥土不一样,土质细腻,像是用筛子筛过一样,而周边又没有这样的土,这似乎印证了这是一座楚国王子墓的说法。
故陵沱的古迹不止这些,还有禹王宫,是纪念大禹的地方,后来成为粮站办公地。荷花池,街中心地带,一直是摊贩林立的商业街。万寿宫,原来的江西会馆,前有农行营业所,后有供销社办公楼,中间的石板地面,据说还是清代宫址遗存。帝主宫,原来是供奉后土娘娘的地方,解放后改为故陵小学,校园内多年前还有原来的风火墙。
现在,三峡工程蓄水,故陵沱老场镇大部分长年在水位之下,剩下的,是原来故陵沱的上半部分,那里还有老场镇的存留。而水退之后露出来的,都已物是原非,原来的故迹、故物、故貌大都不存,只有仅存的一些痕迹和街边的老人还在述说着故陵沱的过往。新的故陵搬迁到了后方西南水田坝一带,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新场镇已蔚为大观,人烟凑集,生活气息浓厚。它与老场镇剩余的故陵中学一带连接在一起共同成为新的故陵。至于还叫不叫故陵沱,并不影响故陵人的明天。
无论如何,故陵沱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她在远方。
文章作者:乔正明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