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见证丰都基层发展的湛家场

“卷一舆地志:里甲——九甲,湛家场,新设,离城十五里,二、五、八集;卷三祠庙志:湛家寺,治南六里。”这是《清光绪酆都县志》对湛家场和湛家寺的相关记载。湛家场后更名为人民场,现是湛普镇春安村村委会所在地。而湛家寺是建在湛家场附近的一座寺庙,早已毁坏,现是一处废址。
湛家场地处丰都长江南岸要冲,远近闻名,站在狮子堡上,可以看到长江如一条碧绿色的缎带向东飘去。走进老街,古老朴素的街道、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四合院、参天蓬勃的古槐树、老面坊、酿酒坊、铁匠铺、染房、屠宰铺、猪儿市场等迎面扑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逢场天,赶场的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几乎压断了不长不短的一条街,就连丰都县城的商人,都要挑着担子,装满货物,乘坐“小舢板”渡过长江,一路上摇起叮叮当当的“货郎鼓”,经王家渡、斜南溪、丁庄溪、瑶溪坝到湛家场做生意。“热糍粑哟,又糯又香的热糍粑哟”。这是打糍粑的老板湛玉庭的叫卖声。“面条,最有筋道的上等面粉做的面条”。这是面馆老板娘湛光琼的吆喝声。“叮铛、叮铛、叮铛、叮铛”。铁匠铺传来一阵阵敲打镰刀、锄头、菜刀的声音。80多岁的吴智清老人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湛家场赶场天的闹热场景。他还说“逢年过节,湛家场的大户人家还请来戏班子,在街上搭起台子,为乡亲们唱三天三夜的大戏”。 湛家场最具特色的是那一排老旧的土木结构四合院。现居此老屋的曾宪平介绍说,整个院子古色古香,正面为7间板木结构房子,里面高大粗壮的木柱全都是柏木,木柱与横梁以及木板之间,都用木条串连起来,非常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十分舒适。后院有一个四方形石地坝,地坝左边是一排土木结构房屋,右边是上下两层土墙碉楼,碉楼设有瞭望孔,可以俯瞰整个四合院。后院所有门、柱均系石料,墙体结构保存完好。据传,此院已有170多年历史,现在,有不少城里人前去探访,摄影留念,追寻逝去的历史,感受岁月的沧桑。70多岁的邓大哥从贵阳铁路机务段退休后回乡担任过村干部,他曾听老一辈人讲,湛家场大约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几家姓湛的大地主出资修建的,最有实力的叫湛兴艾(音),家境富裕,人称湛大爷,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乡绅,爱做善事,为乡邻修桥铺路。湛家场设有上、下两个祠堂,范围所及亦称湛家场。在湛家场偏东方向不远处,有一座出名的湛家寺。91岁的高应德曾在湛家寺当尼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俗,育有三个子女,老人家现在涪陵罗云坝幺女家安享晚年。据高婆婆回忆,湛家寺规模较大,后来,湛家寺被分给无房无地的贫苦农民居住,年近七旬的杜大哥曾是这里的主人,他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湛家寺遭到捣毁。目前,湛家寺只剩下断壁残垣,寺内杂草丛生,从残留的寺门、石梯、石坝、碾盘和部分建筑物中,依稀可见当年的宏阔。杜大哥还告诉我们,寺里的庵主是高应德还俗后送的终,政府为此破例让高应德的儿子在寺庙的地盘内修房造屋,修建过程中,高应德的儿媳生病而亡,新房便半途而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喜得土地而将湛家场改名为“人民场”。1954年设人民乡,人民场陆陆续续办起了学校、医院、信用社、供销社等机关单位,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逢集日,更多的邻近乡镇村民都来人民场赶场,做生意买卖。1955年,撤销人民乡并入湛普乡,1958年成立湛普人民公社,1959年与汇南、新建合并成立上游人民公社,直属县管辖;1961年,撤销上游人民公社,恢复湛普人民公社和人民大队;此后,改名为春安大队,由此开始了短暂的沉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990年,经历了辉煌与落寞的人民场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作为春安村村委会所在地更显朝气蓬勃,场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九大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湛家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惠民安居工程惠及村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村落新房林立,人居环境整洁。突出以“春”为起始的二十四节气古农耕文明,采用绘画、诗词等形式,在村道路上竖立二十四节气宣传牌,展示农耕文化。支柱产业兴旺发达,花椒林郁郁葱葱,青脆李果实累累。县农业农村委、县科技局、湛普镇政府在春安村设立了“花椒新品种引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培育无刺青花椒。建立“共享农庄”,举行开园仪式,让市民充分感受种地和采摘的乐趣。打造“一碗水”“猫儿洞”“接吻石”“响石”“神龟仰天”等奇石景观带,迈开农旅融合新步伐。
实行党员联系村民制度,落实“家风家训”和“四美庭院”责任,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打造春安村村史馆和农耕研学基地,展示乡土文化,设立“名人堂”,讲述名人故事,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热情。2019年12月,春安村获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2021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授予春安村第三批“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镇称号;2022年获重庆市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荣誉。湛家场(人民场)俨然成为“一座见证丰都基层发展的老场”。
文章作者:冉启萌 作者系丰都县作协会员、《丰都日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