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大渡口区九宫庙地名由来

日期:2023-12-18

九宫庙这个地名来源于一座名叫九宫庙的寺庙,九宫庙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曾经的九宫庙地区(作者选自互联网)


互联网上有一篇叫《九宫庙的前世今身》的文章说,有人在一本叫嘉庆庚辰《巴县志》中查到一句话:“城西南三十里,智里四甲,高四十丈,悬崖嵌空有九石,形似龟,四时常润,如欲行状,乃修真武殿压之”。后来,真武殿改名叫“九龟庙”,再后来改名叫九宫庙;还说这庙也叫灵岩寺,取神龟显灵之意[1]

所谓嘉庆庚辰版《巴县志》

民国《巴县志》中记录的灵岩寺

我查了国家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都没有查到嘉庆版的《巴县志》,找不到这本书,我的探索工作就只得暂时停止。困惑中,我想,既然九宫庙或者它的前身,抑或它所处的那座山,已经被志书收录过,那么民国《巴县志》,或许会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吧?于是,我开始翻阅民国《巴县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一条信息:“灵岩寺,马王乡,(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2]这虽然是表格中的信息,零碎得还需补充,但它告诉我九宫庙曾名“灵岩寺”,位于巴县马王乡,建寺的地方抑或就叫灵岩或灵岩山,并且始建于乾隆二十四,这或许就是乾隆二十五年付印的乾隆《巴县志》没收录九宫庙(或前生)的原因吧——其实,这是错的,见后面。在寻找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了所谓的嘉庆《巴县志》。原来呀,这一版本的《巴县志》,虽然是嘉庆庚辰年印刷的,但是学界仍然称他为乾隆《巴县志》,(见图)因为它是乾隆年间编修的。更大的收获是,我还意外地发现了《九龙镇志》中记载灵岩寺的文字:“灵岩寺,建于清朝初年,乾隆《巴县志》中所列马王场周边三佛寺(另有岩寿寺、朝阳寺)之一。地处场东的将军坎下,前临沟壑,左右及后侧均抵高岩,松竹掩映,泉水叮咚,清幽僻静,夏季尤以凉爽著称。前人有诗为证:‘四围松竹茂,六月已如秋。花自山间发,鸟从枝上返。’诗名《灵岩寺》,作者是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的乡贤、太学生俞德修。”[3]天哪,这条信息让历史中干瘪的灵岩寺一下有了许多细节,显得丰满起来,并且,它还告诉我们,灵岩寺建于清初,这与民国《巴县志》的乾隆二十四年还是有点差别哟——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已近一半。我估计,今天属于九宫庙的土地,曾经是九龙镇的土地,所以九龙镇才会如此认真地去写九宫庙的历史。我细品文意,《九龙镇志》的作者好像在说,他们的材料来源于乾隆《巴县志》,这引起了我去啃这本书的欲望。说实在的,“啃”古书虽然难,但啃古书可以啃掉别人引文中的错误,也可以啃到别人没有发现的资料。我在乾隆《巴县志》中寻找“寺观”没有查到九宫庙(或前生)的踪迹,但在“山”中,意外“捉”到了“灵岩”——当时叫“行龟山”:智里“四甲。城西南三十里,高四十丈,悬崖嵌空,有九石形似龟,四时常润,如欲行状,乃修真武殿以压之。”[4]这与前面所谓嘉庆《巴县志》摘录的文字是一样的,只是我断句的标点不同。此文说,有九石形如龟,似爬行状,故名“行龟山”,这就是九龟寺得名的原因呀!为什么修庙?因为这龟太真了,怕它们出来祸害人间,于是建了一座庙来镇压,庙名“真武殿”。真武何人?真武,就是道教供奉的真武大帝。这么看来,九宫庙最初是道观无疑了。关于九龟,乾隆《巴县志》说的是事实,而《大渡口报》却是说的传说:“在清朝光绪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从大雄宝殿旁的院墙侧门爬进来了九只乌龟,并且全都爬到下殿基石处就不走了。作为牲灵,佛家是保护的。任凭寺庙内白天再闹热,人来人往,这九只乌龟也不会离开寺庙半步。乌龟的这种灵性使得住寺庙僧人喂养他们,和他们平和相处。”[5]九宫庙的传说中,这九只龟的由来成了亮点。有人说,行龟山“石岩垮塌,露出九砣如龟的石头”,这成了九龟寺命名的源头。也有人说,道观来了九只龟,住持以为是天意,于是当众宣布将灵岩寺改名为九龟庙。有资料说,九宫庙一名最迟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大渡口区博物馆保存有一通残碑,人称义渡会碑,[6]碑文曰:“九宫庙因设庙会,修桥补路所余金银租米,屡生弊端,巴县正堂张判将所剩财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2日正式义渡”。[7]碑文引自《大渡口区志》,可信度较高。民国年间的资料显示,当时的人似乎更愿意称此庙为九龟庙:“……驻营地就在马王庙附近的花乡坪、黄金庵、九龟庙、双山等地。估占了不少的民房,霸填了不少的良田熟地。……”[8] 有人说,九龟庙改九宫庙,是因为在方言中,“龟”是骂人的,“取名九龟庙。因含骂人之意,清末改名九宫庙,又名灵岩寺(石龟显灵之意)。”[9]说取名九龟庙有骂人之意,这完全是胡编,既然是骂人的,为什么要取?然后,他又说取名“灵岩”是因为石龟显灵,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抗战爆发后,为保住民族工业的命脉、保存抵抗的力量,1938年,汉阳铁厂、汉冶萍煤铁厂、上海钢铁厂迁入大渡口,组织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这个时期,一切都要为抗战让路,为保证工厂的安全,军队驻进了九宫庙,道士(和尚)迁到朝阳寺去念经去了。这支军队一直驻扎到1949年11月28日才离开。[10]因为九宫庙被军队长期驻扎,宗教氛围消失殆尽,加之1950年代,寺庙不受待见,于是九宫庙里办起了新蜀小学。1965年,新建九宫庙街道办事处,一时半会找不到理想场所,于是便驻足九宫庙。到了1960年代末期,破旧不堪的九宫庙最终被拆掉了。因为拆得晚,一些年长的人对此庙还有一些较为深刻的记忆。“涂泽渊回忆说,九宫庙建在长江边的悬崖之上,庙内由(有)上、中、下殿、戏楼、前院大坝,从东向西,依山而建,青石雕刻的盘龙大柱、琉璃瓦,举眼望去雄壮威严。当时,九宫庙的香火十分旺盛,常有四面八方的僧人来挂单,而在腊八节那天,各地赶来吃‘腊八粥’的人更是络绎不绝。”[11]今天,人们还能找到九宫庙旧址所在地:“九宫庙街道宣传负责人程华勤介绍,20世纪60年代,残旧的九宫庙被拆。旧址位于百花社区内,现已建成名为‘尚礼园’的社区公园,供居民休闲,毗邻佳禾鑫住宅小区。今日,记者现场看到,公园绿树成荫。”[12]为进一步了解九宫庙情况,我赶到九宫庙,反复寻找尚礼园,最终在“佳禾鑫·新座”小区靠江一侧(东边)找到,这是一块小台地,即使是加上旁边的“佳禾鑫·新座”小区的土地,也没有多大——六十年来,地貌变化有多大,很难预测。小台地与南边小区的高度大致持平。这里东临长江,斜坡下就是江,直线距离约1公里,有人说九宫庙坐西面东——长江在东边,这是由这里特殊的位置决定的。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料,我还测量了海拔与经纬度。

尚礼园:九宫庙旧址(姜孝德摄影)


关于九宫庙艰难的探索至此就要结束了,最后,我把九宫庙重要的资料归纳于后,方便浏览的读者记忆。

繁华的九宫庙商圈(姜孝德摄影)


1、建筑概况:九宫庙建在长江边的悬崖之上,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庙内由上、中、下三殿组成,另有院坝和戏台,道观内有青石雕刻的盘龙大柱,屋顶是琉璃瓦,远远望去,巍峨雄壮,庄严肃穆。2、九宫庙所在的山叫行龟山,定位点在佳禾鑫·新座小区南侧——事实上应该包括整个小区吧。3、九宫庙的前身叫真武殿,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应该是道观,供奉的是真武大帝。4、九宫庙建庙缘由,传说是为了镇压九只石龟。5、九宫庙四代庙名为:真武殿,灵岩寺、九龟庙、九宫庙。6、九宫庙撤除于1960年代末期。

             
【参考文献】
[1] 郑友《九宫庙的前世今生》,《重庆晚报》2018年2月9日第五版。

[2] 朱之洪《巴县志》卷二下第九页,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刊本。

[3] 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镇人民政府《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镇志1949-2012》,2018年自印,第236页。[4] 王尔鉴纂修,周开丰校阅《巴县志》卷一第二十六页,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4] 区非遗中心《九宫庙的故事》,《大渡口报》2019年4月19日第七版。

[5] 廖雅尘《悠悠义渡情 千古传美名》,《大渡口报》2022年8月22日第六版。

[6] 重庆市大渡口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大渡口区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35页。[8] 周之德《记刘湘的“神仙军师”刘从云》,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6卷·社会民情编及其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4页。

[9] 重庆市大渡口区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重庆市大渡口区地名录》,重庆市大渡口区地名领导小组编印,1986年,第12页。

[10] 区非遗中心《九宫庙的故事》,《大渡口报》2019年4月19日第七版。

[11] 郑友《九宫庙原来确实有座庙——建在悬崖上,原名“九龟庙”》,《都市热报》2018年2月11日第六版。

[12] 郑友《九宫庙原来确实有座庙——建在悬崖上,原名“九龟庙”》,《都市热报》2018年2月11日第六版。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