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九龙坡区含谷镇名的含义

日期:2023-12-18

含谷镇,面积29.5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为2.3万。镇人民政府驻含兴路36号。该镇宋朝属璧山,而后归巴县,现属九龙坡区,其地位于歌乐山以西,有含谷河(今名梁滩河)穿境而过,境内有襄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过境,交通格外方便。因而,工业农业都发展得很不错,并且还是重庆市重要的蔬菜基地。

地处谷地的含谷镇(作者选自互联网)

关于含谷一名的含义,一千年来,人们都在破解,结果,不但没破解成功,反而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含谷”一名至少起源于宋朝,元丰年(1078~1085年)编撰的《元丰九域志》里就有“含谷”一名,许多人都在引,但没有看到原文及出处。在国家图书馆里,查看了多个版本的线装书都写的是“含各”,让我惊诧莫名,最终查到清初刻本、善本号06265的版本[1]等书,才敢相信的确在宋代就有“含谷”这个地名了。

错为“含各”的书页

追溯地名的起源,就是一个打破砂锅问(璺)到底的工作,否则,永远别想见到地名命名的真正原因。当年车过含谷,我曾问当地的老乡,含谷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有人说,从前这里有座寺庙,叫含谷寺,于是这个镇就取名叫含谷镇;也有人说,有条小河穿过含谷镇,小河名叫含谷河,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含谷镇。也有人说,原来这里有场,叫含谷场,所以镇也就叫含谷镇了。如果地名溯源就这么简单,那么它可能成不了一门科学。

标注为函谷镇(左下角)的地图

    为了让读者了解含谷一名命名的真正来源,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分析我所挖掘到的资料。分析我收集到的关于含谷来源的几种说法:

一、名称源于含谷河

一说,含谷场起源于含谷河,“含谷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驻地含谷场,距县城53公里。境内原有清代建的一座寺庙,因地处含谷河旁,名含谷寺。1930年建乡,以含谷寺得名。”[2]含谷寺因含谷河而得名,含谷因含谷寺得名,其实,就是含谷得名于含谷河。二说,起源于含谷寺,“含谷镇在九龙坡区西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含谷场,……以境内早年有含谷寺得名。”[3]说含谷一名起源于含谷河、含谷场、含谷寺,这其实是没有回答问题,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含谷”一词是怎么来的。今天的梁滩河,有人说它曾名含谷河,也有人说它只是含谷场附近这一段叫含谷河。梁滩河,发源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廖家沟水库,然后穿行在缙云山脉和中梁山脉之间,流经九龙坡、沙坪坝、北碚3区的走马镇,白市驿镇、含谷镇、西永镇、土主镇、歇马镇、北温泉等15个乡镇,最后在北碚毛背沱汇入嘉陵江,全长88公里。

二、源于人名含谷生

传说明朝末年,巴县衙门来了个县官,叫陈正。他一上任就到处视察,结果发现路边一个坟包上生着一吊谷穗,他好生奇怪,寒冬腊月了还有谷穗。他一追查,发现这是一个冤死者的坟,并且,这谷穗是从死者口中生出来的,县官认为这是死者在暗示生者,凶手叫“含谷生”。最终真的抓到了一个叫含谷生的人,破了此案。[4]故事非常传奇,却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地名的真正来源——用一个凶手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地名。


三、两山中间叫含谷

关于含谷一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很容易让人觉得是真的。此说认为含谷得名是因为含谷这个地方是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含谷场位于中梁山与寨山坪之间的浅丘平坝,有两山含谷地之说,其名由一位秀才所取。”[5] 含谷地处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所以叫含谷,这个说法真还有些道理。据相关资料介绍,含谷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的浅丘地带,东西偏高,中部平坦,事实上,含谷最早得名的含谷场,就处在含谷河(梁滩河)河谷。到底是不是呢?到最后你就知道了。

四、鸟儿高飞嘴含谷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位和尚云游四方,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小河畔,举目一望,吙,这里草木青翠,田地肥沃,河水清澈,景色十分迷人,更加之人民纯朴,于是,和尚决心在此落足。他给当地百姓说,他要在此造庙,让佛保佑这方人民安居乐业。当地乡民听说之后,都举双手赞成,并且奔走相告,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匠人伐木取石,老幼相助,不久便将寺庙建设完工了。寺庙落成之时,田里的稻谷也可以收割了,真是双喜临门。和尚于是邀请各方人士前来庆贺,同时,他邀请当地文人王秀才前来题写寺名。那天,寺院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王秀才准备好纸笔,却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的寺名来。正在着急之时,和尚又命小沙弥来催,寺名想好没,大家都等着要用呢。秀才只好敷衍说,马上就好。就在他望天思考之时,一只鸟儿含着东西从他头顶飞过,突然,鸟嘴里的东西掉了下来,秀才追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吊谷穗,他灵机一动,当即挥笔写下了“含谷寺”三个大字,从此以后,这里的场叫含谷场,河叫含谷河,桥叫含谷桥。[6]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这个故事,就会明白,这个故事与前面的故事很像,前面冤死者口里“含谷”,这里是鸟儿“含谷”,差别只在人与鸟。这样的故事其实就是“顾名思义”地在想象地名起源。

五、潴水为潭是含谷

潴,读zhū,蓄水也。蓄水与含谷有何关系呢?这就是此说的巧妙之处。

以前有书解读含谷公社,说:“该社以驻地含谷场得名。此地有一小河,接龙桥畔有一石梁砌堰堵水,潴为深潭,故称含谷河。宋代在河岸建含谷寺,后在此逐渐形成集市,取名含谷场。明代设含谷里。清末至民国十九年设含谷乡。一九五二年建政时沿用此名,一九五八年为含谷公社。”[7]这段文字可能有些读者读不懂,反正我最初是没读懂的——潴水与含谷有什么关联?好在我后来另外找到一段文字参照阅读,这才读懂了上一段文字的意思。后一段文字是这么写的:“含谷场边有一条河叫梁滩河,发源于原巴县福寿乡达摩冲,由南往北在北碚流入嘉陵江。梁滩河在含谷场这一段,有一条天然石梁,横着将水堵塞,形成一个堰。所以这一段河道也称为含谷河。河中这道石梁状如一条石牛,当地人称之为石牛过江,亦有人称之为石龙过江。这条石梁藏在河底,露出水面的梁顶高低不平。在水流的冲刷下,有几处凹下的缺口,平时水从几个凹处流往梁下石滩,隆隆有声。只要不涨大水淹过石梁,人是可以从石梁上过河的。一旦石梁的最低处还有流水,石梁大部露出,则预示这年多会干旱。当年的乡民多迷信,为了不受旱灾,就在石梁上用条石筑了一条水坝储水,称为含谷大堰。”[8]

对于这段文字我倍加珍惜,我觉得这是生活在那一带的人讲述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细节,如达摩冲、一段河叫含谷河、石龙过江、石梁藏在河底等,并且,这段文字有另一个相似文本存在,说明它不是临时起意编的。还有一点,这个思维特别像中国古代诗人“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代替的思维特征,当然,也可以说这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也不知读者读懂了没有?这里面有个关键,就是谷与水的转换。在农耕时代,农村有了水就意味着有粮食(谷),所以蓄水就等于是蓄(含)谷。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就说含谷曾经叫“函谷”——函谷就是把谷子装在盒子里。

含谷曾被叫作函谷的证据有两个:

一、“清末民国也可从石桥铺经新丰场(心凤场,即今新桥)到函谷、白市驿。”[9]说这些话的学者可是较真的人呀,他们都说含谷曾名函谷,肯定是有依据的。

二、民国《巴县志》推测:含谷场今在县境西里,依来乡旧在县境,后改归璧山。据元丰志,则宋代函谷、依来皆璧山地。’西彭所在,估计在宋代或属璧山函谷镇。[10]

这里再次将含谷写作“宋代函谷”“璧山函谷镇”,查民国《巴县志》的确写的是“函谷里”——“甘口里、函谷里、虎溪里、红崖里”,[11]因此,可以说含谷历史上曾经被人叫作函谷。

最后,我的观点是“潴水为潭是含谷”,含谷一名来源于含谷大堰,这里面的细节是外人编不出来的,并且,蓄水与含谷的转换,也不是一般人编得出来、想象得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元丰九域志》,国家图书馆藏书,影宋抄本,清初印刷,善本书号06265。2、重庆市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1986年,第115页。3、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3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109页。4、《含谷生》,含谷镇民间文苑编委会《含谷民间文苑》,1998年,自印,第12页。5、《地名由来·含谷场》,含谷镇民间文苑编委会《含谷民间文苑》,1998年,自印,第1页。6、《地名由来·含谷场》,含谷镇民间文苑编委会《含谷民间文苑》,1998年,自印,第1页。7、四川省巴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巴县地名录》,1983年,第59页。8、岑远强《重庆地名传说故事》,见https://flbook.com.cn/t/r6dVfyZ46r。9、蓝勇等《明清成渝东大路重庆段四年考察札记》,载《中国人文田野》(第6辑),巴蜀书社,2014年,第69页。10、《建置沿革》,载《九龙文史·第24辑·铝都史话》,政协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会自印,2019年,第1页。11、民国《巴县志》(卷二、上),第11页,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巴蜀书社,2017年。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