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幽幽还乡梦,殷殷赤子心——追忆著名旅美诗人刘庶凝先生

日期:2023-12-18

长江边有座刘作勤庄园


在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的长江边,有一幢高大的建筑,矗立在刘家湾的高处,人们称这座建筑叫“刘作勤庄园”,系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作勤庄园(作者选自“柴可飞”百家号)

这是一幢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城堡式方形建筑,高约15米,长约30米,宽约20米;楼房四周有围墙,围墙高约3米;围墙呈长方形,黄土夯筑,靠近基脚近1米的墙体由大条石砌成。楼房坐北朝南,四周院坝宽大,围墙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4间靠墙耳房。院子大门设在围墙西南角南面,院大门围墙全由青砖砌成,白石灰粉墙,设计精巧,造型别致。院大门两肩上的围墙各由二道对称弧相连,在正中结成一个尖顶。尖顶下是一个大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下书“刘家大院”四字,门联朱色阳刻“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个红色大字。


刘庶凝生长在刘作勤庄园


据考,刘作勤庄园建成于民国初期,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庄园以中西合璧式主楼为中心,四周以土石夯筑围墙围合,整座庄园设三道防线,是三峡地区楼寨合一的防御型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庄园主楼二楼一底共30间房,像一座防御功能极强的城堡,射击孔达19个之多。

刘作勤庄园第一代主人刘作勤是前清秀才,走街窜村做小买卖搞贩运发家致富,始建庄园,先后修建了十几年才完工。1940年代,抗战吃紧,刘家慷慨让出大院,大院成了到处晾晒着绷带和被单的伤兵医院。1951年春涪陵土改,刘家大院成了政府的粮仓。因为那时涪陵没有公路,这紧邻江边的刘家大院,水路畅通,交通方便。再后来,十几里外的大山场通了公路新修了粮站以后,这里就闲置至今。

刘家有两个后人,一个叫刘庶凝,一个叫刘从矩。刘庶凝是旅美的著名诗人,刘从矩曾任长寿县政协副主席,早已退休。刘庶凝一家先后回家乡探望过三次。


刘庶凝及其家人(作者选自百度百科)

刘庶凝,1924年3月16日生于刘作勤庄园, 童年和少年时在这里度过。他的父亲刘作勤是画荷花和山水的隐士,祖父则是前清科举出身。刘庶凝19岁时就读于复旦大学,接触到新的思潮,引起对写作的极大兴趣。他曾扮演过曹禺名著《雷雨》里面的周冲,他还把自己比作巴金的《家》中的觉慧。抗日战争时,刘庶凝参加了远征军前往印度,后入南京金陵大学主修国文,但他很快便厌倦了那刻板的大学生活,不顾家庭的反对踏上了海船。在风雨飘摇的小岛台湾教了几年初中的国文。1952年,28岁的刘庶凝又只身远渡重洋去到旧金山,在美国各大都市里,他当过报贩,洗过盘碗,推过炭车,做过司机和看门人,他这样挣扎了十几年,半工半读,终于拿到了文学博士学位等三个学位,在几所大学里担任过教师,发表过几百首诗。再后来定居美国旧金山,成为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直至退休。刘庶凝曾获得1982年美国政府颁发的全国性的文艺创作最高奖励金,被称为“第三世界最优秀的诗人”。刘庶凝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夫人游小玲在写作上给他不少宝贵的意见。他们养育了两个女儿。


刘庶凝与他的《还乡梦》


刘庶凝是著名诗集《还乡梦》的作者。他的散文《还乡梦自序》曾经选作我们初中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刘庶凝在该文中提到阔别35年后第一次返重庆涪陵时,“投宿在我祖先耕耘过的镇安场,那里地近刘家湾。”可见,刘作勤庄园是诗人一生魂牵梦绕的故乡。

刘庶凝在《还乡梦自序》一文中还写道:“在我侨居海外的岁月中,虽有妻女的言笑,虽有异国友朋真诚的情谊,但在我灵魂的深处, 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我看得见故乡的朝晖夕阴,长江上点点归帆,也看得见门前慈母的眼泪,九亿多同胞朴质的善良的面孔……总有一天,“四化”的红日定会突破季节的浓雾。我将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刘庶凝先生的爱国心非常强烈,他把自己多年以来的爱国思乡情结诉诸笔端,倾述自己幽幽的思乡离愁,表达自己殷殷的赤子之心,啼血而就了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诗集《还乡梦》。

诗人刘庶凝在《还乡梦自序》文中感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变成事实。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浦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是诗人在第一次还乡时对祖国的讴歌,殷殷赤子之心,拳拳爱国之情恣肆洋溢、感人肺腑!

刘庶凝第二次回国是1980年的夏天,刘庶凝寄厚望于“四化”的伟大建设,激动地创作了一系列诗词,《诗刊》《红岩》《星星》《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都刊登了刘庶凝所创作的诗篇。

“返美之前,我观赏了不少的古迹名胜;登峨眉,下三峡,回到了一别35年的故乡, 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刘庶凝《还乡梦自序》的一段话,可见他对故乡的爱是多么深沉。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伴”,诗人于故地的此时此景此情,岂不顿生落叶归根之感?那“古墓累累,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的景致,怎能不激起海外游子百感交集的返乡情怀?悠悠乡愁!往事如烟,世事难料,逝者如斯,狐死首丘,人何以堪,岂不潸然泪下?

诗人刘庶凝经历过旧社会的灾难, 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经历过侨居海外的磨难,一旦回到故乡,自然是感慨万端。“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把自己离开故土后的离情别绪,表达得酣畅淋漓。对祖国故土的眷恋,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对国强民富的企盼,都在他云雀冲天的赞歌之声中得以抒发!

“留住吧,可爱的景物∕留住∕留住吧,那些地点和岁月∕留住吧,夏天的微风阵阵∕你曾经∕在我的面颊上亲吻∕留住吧,亲切的回忆!”这是诗人《还乡梦》诗集中《留住吧,留住》中的一段诗句。让读者们迫不及待走进诗人幽幽的还乡梦境,去寻觅诗人的杳杳踪迹,去感受天涯游子柔肠寸断的悠悠情怀!


他的爱国情怀体现诗中


刘庶凝先生此后多次回国,应邀在大陆各知名大学讲学。他竭尽其能,启迪鸿蒙,传递能量,感染熏陶了一批批青年才俊。1990年,1997年,2001年,2007年先后在成渝两地的大学、北师大等多所大学讲学,然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拜会旧友新朋,交流学术经验。刘庶凝也曾先后两次回母校涪陵五中探望,激励学弟学妹。退休以后的刘庶凝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精神矍铄,每天练瑜伽,摄影、读书写诗。

2001年6月,听说家乡重庆的变化很大,刘庶凝欣然携妻女专程赶回家乡省亲。据刘庶凝的小女儿刘诗源讲,那一次的经历给她们姐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经常提起的祖屋,第一次看到了故乡的美丽景色。”刘诗源说,最让她们感动的是,在老家蔺市老街偶遇的一个老太,她竟然一眼就认出自己是刘家人,“当时我们一家人听后,在大街上顿时就泪流满面,我把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全都拍了下来。”刘诗源说,回到美国后,学校将她拍的短片推荐到学校剧院播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6年5月,刘庶凝老人第三次回到家乡。并配合女儿组织了一个19人的摄制队,回国拍家乡。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老人这次带来了由身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的大女儿和身为好莱坞著名摄像师的大女婿组成的19人摄制队,准备在家乡祖屋内拍摄一部短剧,并请来美国的牙医、教师等义工朋友,为家乡父老提供免费帮助。为解乡愁,此次还乡一家人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刘庶凝先生所做的一切,真可谓殷殷赤子情,拳拳中国心!

让人痛心的是,2013年11月,刘庶凝老人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经与家人商量,决定不治疗。在家人陪同下,拿起陪伴他大半生的相机,四处旅游观光。在南佛罗里达和华盛顿湿地,他拍摄了生命最后的摄影作品。

2014年3月16日,诗人刘庶凝90岁生日当天,在睡梦中辞世 。

噩耗传来,热爱刘庶凝的人们唏嘘不已,悲从中来。冥冥之中,仿佛看见一颗耀眼的星星陨落了,家乡涪陵也从此失去了一位思乡的游子,让人油然想起老人《还乡梦》中的一首《记住我的话》的诗篇:“假如有一天我倒下∕不要为我流泪∕也不要把我埋葬∕请把我送给海洋∕让那白马般的波涛∕把我送到遥远的岸上∕亲爱的祖国啊∕你丘陵上枕∕大地是床∕在那群星灿烂的夜空下∕我就像婴儿似的睡在梦乡!”

如今,家乡的建设日新月异,成就辉煌!涪陵已是天堑变通途,村村通乡村公路,蛛网密集,四通八达,昔日长江上的点点帆影早已远逝,而今的长江已是高峡平湖,碧波荡漾,白鹤翔集,游轮巡弋,驳船穿梭,长江两岸或林木葱茏,或稻花飘香,或硕果累累,或鸟语鸡啼,或高楼林立,或灯火辉煌……真是“高峡出平湖,山川添锦绣;车流笛声畅,日月天地新!”

祖国在发展,家乡在变化,人民在圆梦,民族将腾飞!九泉之下的刘庶凝老人,我们会永远记往您,记住您的《还乡梦》。



       文章作者:冉启蕾          

       作者单位: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