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杨虞裳:老虎凳上保卫党,碧血丹心换中华

日期:2024-01-09


来源:红岩联线

杨虞裳(1919~1949年),原名杨德存,化名艾英、杨树声,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著名革命烈士。
   杨虞裳出生于铜梁县城东门狮子坎。自幼学习刻苦用功,成绩优异。8岁时,生母病逝。1930年小学毕业后,进入铜梁初级中学学习。1933年春,本是初中最后一学期,其父却要等到谷价上涨后才交租谷(折价高即可少交一些租谷)让他上学。被延误了上学时间的杨虞裳愤而辍学,天天到民众教育馆图书室免费自学。
    1934年,一个在重庆开设绣花店的店主回铜梁老家招工,杨虞裳随之赴重庆学绣花。半年后,又到公共汽车站当售票员。1936年,杨虞裳考入军阀刘湘的宪兵队。数月后,宪兵队解散,杨虞裳过了一段失业生活。1938年2月,杨虞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庆丝业公司练习生训练班学习。杨虞裳在家中六弟兄(有四人先后成为共产党员)里排行第四,入党较早的大哥杨德培和三哥杨德进,对杨虞裳影响很大。在训练班学习期间,杨虞裳认真学习《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党组织和三哥杨德进的培养下,杨虞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内使用化名“艾英”。5月学习结业后,杨虞裳到位于朝天门的重庆丝业公司会计科工作。
    1938年下半年,经党组织安排,杨虞裳任中共重庆市城区区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领导皮革、缫丝、印刷等行业的手工业工人开展斗争。在工人中组建读书会,学习《论持久战》《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革命书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年底,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举办的学习班学习。
    1939年初,受党组织派遣,杨虞裳到中共重庆海员工委工作,任组织委员。在海员工人中宣讲革命道理,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杨虞裳因身份暴露,党组织安排他回铜梁老家开展工作。公开身份为私立养正小学教师,学校原建有党支部,由杨虞裳的大哥杨德培任支部书记。杨虞裳以养正小学为基地,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不久,中共铜梁县委正式组建,杨虞裳任县委书记,并兼任中共北碚中心县委委员。他积极参加县内各地基层支部的组织生活,整顿健全基层支部,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加强党性教育。为此,他专门赋诗一首,诗文如下:

国之不存人何为?党性坚强事业兴。

人民翻身大有望,九泉之下也甘心。

杨虞裳以养正小学的名义,在县城繁华的十字街口,创办了《养正壁报》,刊登时事社论和抗战消息,半月更新一次。他亲自撰写社论,刊登前组织全校教师讨论,扩大影响。同时,还转载《新华日报》的文章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推动铜梁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8月,杨虞裳调任中共北碚中心县委组织委员。他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长期埋伏,荫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任务,使中心县委所辖10余县的大批党员干部得以安全转移和妥善隐蔽。
    1941年5月,杨虞裳调万县工作,任中共万县中心县委委员。在万县,杨虞裳见到了由他介绍入党、重庆丝业公司训练班同学、重庆肇记公司派驻万县工作的郑瑞祥,经过党组织考察,确定将该公司驻万经营部作为党组织的通讯联络点。为便于隐蔽,杨虞裳不在万县求职,而以“杨树声”的化名,先后在宣汉县南坝场精英中学、达县女中等地任教。1943年春节后,中心县委改组,杨虞裳仍任委员。11月,中心县委迁至达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心县委于1945年9月迁回万县。1946年4月,中心县委改组为下川东区工委,杨虞裳仍任委员,负责云阳和开县党的工作。
1946年夏,杨虞裳结束了在达县女中的教学工作,到云阳县清理和发展组织。1947年,杨虞裳到云安盐工子弟学校任教。领导中共云安特支,整顿组织,发展党员。还在盐渠、毛坝、杨柳湾、肖里溪、车家湾和黄石等地发展党员并建立支部,为武装斗争作准备。10月,下川东区工委更名为下川东地工委,杨虞裳仍任委员。
   1948年1月,彭咏梧在奉节县青莲乡发动了奉大巫起义,赵唯在云阳县农坝乡组建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纵队巴北支队。为了配合行动,杨虞裳亲自前往农坝乡,研究作战部署,提出了“避实就虚,变被动为主动”的作战方针;指挥巴北支队,取得了除恶霸、奇袭农坝乡公所、路阳山突围等战斗的胜利,给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围剿部队以沉重的打击。2月,杨虞裳转赴开县,以开县中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发展重建党的组织。3月29日,组织领导了县城一千余名贫苦群众“吃大户”的斗争,捣毁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大地主兼资本家何成之的商店何家碗铺,迫使县政府贴出“不准米粮外运,平抑物价”的通告。
   4月,中共开县工委在临东乡石碗溪正式组建,杨虞裳以下川东地工委委员的身份,兼任开县工委书记。工委一边组织配合游击队的武装斗争,一边发展壮大组织,发展党员三百余名。先后成立了临江、临东2个区委和毛垭、临江、南门、开县中学4个特支,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数十个。在东华乡领导发动农民五百余人开展“吃大户”的斗争,将地主刘克刚的稻谷28.7石分发给贫苦农民,迫使乡民代表会做出“向富绅借粮贷给贫苦农民渡荒”的决定。
   1948年6月l6日深夜,由于叛徒涂孝文的出卖,杨虞裳和荣世正(政)在开县中学同时被捕,重庆行辕(后称西南长官公署)特务组长左志良立即组织了突击审讯。特务们对他使用了“水葫芦”(将装满辣椒水的皮球导管插入受刑者的鼻孔,用力按压皮球,使辣椒水猛烈喷入受刑者的鼻腔、气管和肺部,造成痛苦不断的呛咳)、老虎凳、竹签、烙铁等酷刑。

虽然遭受多种酷刑的折磨,几次昏死过去。但杨虞裳一口咬定,自己是一名普通教员,不是共产党员。

第二天晚上,在一阵毒刑拷打之后,杨虞裳仍守口如瓶。左志良气急败坏,叫道:“带出去枪毙!”

特务押着杨虞裳向外走去。杨虞裳以为自己的最后时刻来临,便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不料,左志良却厉声喝道:“带回来!”杨虞裳被带回后,左志良便冷笑道:“哼!你说你不是共产党,为啥一出门就露相?”

杨虞裳知道自己中了特务“假枪毙”的诡计,便严正地回答道:“不错,我是共产党员!”

左志良掩饰不住地露出了得意的神色,追问道:“快说,什么人领导你,你领导哪些人?”

杨虞裳明确地回答道:“谁领导我,我领导谁,我当然很清楚。不过,这是党的秘密,恕不奉告!我既然承认了是共产党员,那就请你睁眼看一看,共产党员是怎么样的人!”

左志良威胁地说:“这样讲话对你没有好处。再给你几分钟,要死要活,都在你自己。”

杨虞裳坚定地回答道:“我是早就想好了才参加共产党的。你给的那几分钟时间不如收回去,自己考虑考虑,与人民为敌是不是有好下场?”

左志良气急败坏,指使特务们对杨虞裳用尽了各种酷刑。用烧红的铁丝烙脚板心,用铁锤惨无人道地敲打脚胫踝骨,致使杨虞裳的踝骨被敲碎而残废。但他始终宁死不屈,坚决守住了自己领导的开县党组织数百名党员的秘密。终于,特务们无计可施了。

于是,左志良又指使特务对荣世正(中共开县工委组织委员,与杨虞裳同在开县中学教书)使用种种酷刑。28岁的荣世正同样坚贞不屈,一直(直至在渣滓洞监狱英勇牺牲)都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始终严守组织机密。

为了减轻荣世正的压力,杨虞裳毅然对特务说:“开县的问题,由我全部负责,与荣世正无关。荣世正只不过是受我的影响罢了。他正在生病,你们把对他的刑罚都加给我吧!”

三天后,杨虞裳和荣世正被押赴万县,不久又押至重庆渣滓洞监狱,囚禁在楼二室。已被折磨残废、眼睛几乎失明、身体虚弱又患有肺病的杨虞裳,又经受了一次又一次酷刑的考验。

一次,特务逼迫杨虞裳撑着被打残了的腿,在刑讯室里站了一天一夜,又不给他饭吃,他的腿肿得又粗又大。终于,杨虞裳撑不住了,昏倒在地。
特务们将他拖回牢房。醒来后,狱友们关切地问道:“支持得了不?”杨虞裳顽强地说:“哼,莫看我个头小,他们这点刑罚我还支持得住。”

还有一次,残忍的特务将本已腿残的杨虞裳,再次使用“老虎凳”的酷刑,逼迫杨虞裳交代下川东及开县党组织的名单。

杨虞裳依然威武不屈,他对用刑的特务说:“我现在是在你们的老虎凳上保卫我们的党!”

这句振聋发聩、催人泪下的朴实话语,后来被虎口脱险的罗广斌写入了《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之中,上交给中共重庆市委,生动地再现了一位信念坚定、誓死不屈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狱中生活十分艰苦,还要时时面临刑罚的考验,个别狱友产生思想波动的情况在所难免。杨虞裳便与同室的刘德惠一起组织了“思想修理所”,专门帮助狱友“修理”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坚定他们顽强斗争的信念和意志。他们还根据狱友的不同情况,研究出对付特务审讯的不同方法,帮助狱友“滚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1949年大年初一的监狱院坝春节联欢会上,杨虞裳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入狱偶成》一诗,诗文如下:

英雄为国就忘家,风雨铁窗恨磕牙;

革命成功终有日,满天晴雪映梅花。

接着,杨虞裳利用春节大放风的机会,联合狱中爱好诗歌创作的刘振美、傅伯雍、蔡梦慰、何雪松、古承铄、白石坚等二十余人,成立了“铁窗诗社”。他们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诗歌作品,抒发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至死不渝的革命立场,展现了誓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1949年初,杨虞裳被转至楼一室关押。夏雨来临,渣滓洞监狱左侧的一段围墙被冲垮了。监狱特务为了保密和节省开支,强迫政治犯前去修筑。杨虞裳和狱友们研究决定,不能把围墙筑得太牢实,要能够一推就倒,以便今后越狱(在“11·27”大屠杀时,有十余名革命者由此逃出脱险)。为此,杨虞裳和诗友白石坚合作,创作了《咏“筑墙自围”》诗两首,诗文如下:

筑墙自围莫笑咱,只为挣断铁锁枷!

越狱脱险成功日,神州开遍自由花。

板筑缘在墙坍塌,砸烂铁锁折断枷;

作茧自缚非夙愿,碧血丹心换中华!

1949年11月14日傍晚,监狱通知杨虞裳等人转移。杨虞裳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朴素而又整洁的短棉袄,平静地走出牢房。他同每一间牢房的狱友握手告别,与亲密战友唐虚谷、李青林、江竹筠等一起,从容走向电台岚垭,英勇就义。

摘编自《廉耀万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