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寿安与涪陵榨菜
提起榨菜,人们自然会想到涪陵,而如果有人问涪陵榨菜的创始人是谁,未必都能回答得上。而最近重庆市人民政府已公布的第二批重庆历史名人榜中,涪陵榨菜创始人邱寿安榜上有名。其实,作为曾经的党史研究室主任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近些年我对邱寿安以及涪陵榨菜的起源和发展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邱寿安的多个晚辈进行过多次详实的采访,应该说有一定的发言权。
邱寿安和榨菜
据考,邱寿安的祖藉在湖北宜昌,早年随走街串巷卖货的父亲一起来到涪陵,见那时的涪州(现在的涪陵)商家云集,出产丰富,便结束了四海闯荡的生活,在涪州城西郊洗墨溪(今涪陵区崇义街道红光社区五组)定居下来,置办土地,兴建院舍,繁衍生息。邱寿安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人们将邱寿安所居住的大院叫邱家大院,后来,邱寿安的子女成家后生儿育女,人丁兴旺,又扩建了一座邱家院子,根据地形被当地人称为邱家上院和邱家下院。
邱寿安是个很精明的商人,而且吃苦耐劳,先后在涪州城大东门开设了布庄、米铺等项目,日子过得殷实富足。光绪年间,邱寿安又开设了一个酱园铺,主营豆瓣、醋、泡菜等,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湖北酱罗卜等。可是不知怎么回事,酱园铺的生意十分清淡。
当时,涪州当地人普遍种植一种蔬菜即青菜头,(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多为草本植物,是芥菜中的一类,一般都是指叶用芥菜一类,如九头芥、雪里蕻、猪血芥、衣豆腐皮芥等)。这种青菜头肉白且厚,质地脆嫩,煮炒均可,常用于鲜食或制作泡菜,是当地广为种植的冬季蔬菜。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子一带风调雨顺,青菜头大丰收,家家户户“菜满为患”。此时,邱寿安的房前屋后均种植了青菜头,根本吃不完,一家人为此还犯了愁。当时,邱寿安家中雇有四川资中人邓炳成,专门负责邱寿安酱园铺中干腌菜的采办和运输,邓炳成其人踏实能干,对腌菜工艺十分熟悉。他见青菜头吃不完又卖不掉,觉得太可惜,于是别出心裁,在邱寿安的鼓励下,参照自己家乡腌制“大头菜”的方法,尝试将青菜头制成腌菜。其本意只是为了将青菜头加工后以便长期保存,却在无意中创造了一种青菜头的全新加工技术。由于这种咸菜在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使用了木榨压、除盐水的制作方法,所以被邱寿安称之为榨菜。
为什么会将这种腌制的菜块称之为榨菜呢?1999年春,邱寿安的第四代传人邱家信(现已故)曾亲口告诉我,他多次听祖上的人说,就如何为新研发的腌菜取名,一家人曾为此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邱寿安站出来拍了板,邱寿安说:“按照人们的习惯,晒干的菜叫干莱,用水泡的菜叫泡菜,用盐渍的菜叫盐菜,而我们新发明的腌菜是榨出来的,那就叫它榨菜吧……”从那以后,大家都将这种腌菜称之为榨菜了。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邱寿安乘木船顺江而下回到老家宜昌探亲,将这种被称为榨菜的新式咸菜,送给宜昌的亲朋好友品尝,结果大家品尝后,都纷纷叫好,称赞不已,鼓励邱寿安返回涪州后大规模生产这种咸菜。回到涪州后,深受鼓舞的邱寿安命邓柄成为师傅,又招了几名工人,利用自家的邱家下院为作坊,正式开始制作榨菜,送到城内的酱园铺销售。
榨菜的制作工艺,自此就被流传下来,榨菜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产品。其实,榨菜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先将青菜头剥皮去筋,用竹篾穿起上架晾晒,在江风中慢慢脱水,半干后,收进瓦缸加盐腌制,再用木箱压榨去盐水,拌料装坛发酵,五六个月后开坛食用,倍觉香气四溢,嫩脆鲜香,结果,榨菜在长江沿线一上市,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光绪年间,邱寿安见榨菜有商机,于1899年正式开辟湖北市场,在湖北宜昌老家开设了名为“荣生园”的酱园铺,主营榨菜,兼营各类咸菜业务。
涪陵榨菜名扬四海
五年后,邱寿安的榨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完全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当地群众也仿照邱寿安制作榨菜的方法,每年用自家产的青菜头制作榨莱,有搞不懂的地方,就上门向邱寿安请教,而邱寿安总是有求必应,热情相迎。2000年春节,笔者在与邱寿安第四代传人邱家纳(现已故)一起吃年饭时,邱家纳还能背岀由邱寿安制定并传授下来的家训:“诚实从商,不欺孺幼,邻里相助,施恩于人……”
由于这种腌菜是在涪陵发明的,人们便称之为涪陵榨菜,除了邱寿安每年都要批量生产涪陵榨外,一批同样具有商业头脑的人也开始成立榨菜作坊,批量生产涪陵榨菜,一时间,丰都、忠县、万州等地也开始仿照涪陵的方法生产榨菜。
1913年。涪陵榨菜出口东南亚、美国旧金山和西欧,其“地球牌”榨菜成为响当当的品牌,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涪陵榨菜获金奖,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1931年,涪陵的榨菜加工厂(户)已达100余家。1940年,涪陵榨菜产量首次突破20万担,其销售市场已形成以上海、武汉为中心辐射南北,并以转销形式远销至香港、南洋群岛等地。1949年以后,政府更加重视涪陵榨菜的生产与销售,涪陵榨菜成为了涪陵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1995年国家经委正式命名涪陵为“中国榨菜之乡”。
据涪陵州志《涪州志》记载: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郊,发明人系清光绪年间邱寿安。邱寿安作为涪陵榨菜的创世鼻祖,是他把涪陵榨菜作为商品生产最终推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所以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历史价值和历史贡献。
涪陵榨菜制作技艺成非遗
涪陵榨菜从诞生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10余年间,一直为邱家独家生产经营,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其制作工艺才被泄漏并迅速传开,后逐渐形成涪陵的一大行业,经久不衰。据1928年出版的施纪云主编的《涪陵县续修涪州志·食货志》载:“近邱氏贩榨菜至上海,行销及海外。”此志所记史实限于1911年。由此可见,涪陵榨菜“行销及海外”的时间,不会晚于清末,邱氏指的是邱寿安,再次验证了涪陵榨菜的鼻祖系邱寿安莫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榨菜的喜爱,涪陵榨菜得到了较快发展,生产规模、销售市场日益扩大。1953年,涪陵榨菜被国家纳入二类物资管理,由中商部直接计划调拨,成为定量供应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军需、出口的主要商品。1959年和1978年,中商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后两次在涪陵举办全国青菜头种植、榨菜加工培训班,并从涪陵抽派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大力发展。从此,榨菜制作工艺逐渐传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一些地方,这一传统美食也日渐走上更多人的餐桌,为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国民下饭菜”。
如今,涪陵榨菜已从涪陵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总少不了一包鲜脆爽口的涪陵榨菜,涪陵榨菜是无数漂泊者和思乡者的味觉安慰剂,它简单平凡,价格实惠,而且能与所有菜品和主食搭配,成为了居家旅行、佐餐烹饪的佳品,喜欢它的人越来越多。
涪陵榨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富含产生鲜味的化学成分,经腌制发酵后,其味更浓,咸鲜甘美,开胃解腻。经过百多年的演变,榨菜与传统美食有机融合,成为丰富多彩的中式菜肴里独树一帜的“万能辅料”。家常如榨菜炒肉丝、榨菜炒鸡蛋,不凡如榨菜笋菇蒸鲩鱼、菊花榨菜鱼卷等国宴佳肴,跨越山海,奔赴餐桌,就没有榨菜不能胜任的舌尖角色。
现代营养学认为,榨菜能健脾开胃、补气添精、增食助神。晕车晕船者在口中放一片榨菜咀嚼,会使烦闷情绪缓解;饮酒不适或过量时,吃一点榨菜可以缓解酒醉造成的头昏、胸闷和烦躁感。榨菜还含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利尿除温,促进机体水、电解质平衡。2000年初,涪陵榨菜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原产地认证,涪陵榨菜的技艺已传承100多年了,真正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独特美食。
涪陵不愧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地区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当地地形以低山浅丘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降水量约1072毫米,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青菜头种植。种植面积是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优势区,有“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的美誉。重庆涪陵是榨菜的发源地,也是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榨菜产区。涪陵榨菜选用涪陵特有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风味产品。
涪陵地区青菜头种植一般在9月播种,10月移栽,在4℃-5℃低温和大雾环境下生长,所产青菜头组织结构致密,口感嫩脆,品质上佳。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遍布 23个乡、镇、街道、16万农户60万菜农,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中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其中,“涪丰14”、“永安小叶”、“涪杂1号”等优选良种种植普及率达95%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家榨菜厂家更是推出了麻辣、五香、甜香等系列涪陵榨菜,色味俱佳,大受欢迎。
榨菜从青菜头到市场上所销售的榨菜成品,经历了从手工作坊向自动化加工转化的历史演变。现在的榨菜生产采用自动淘洗、自动切块、自动脱盐、无菌包装、高温杀菌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榨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如今,涪陵区已经形成了涵盖青菜头种子选育、青菜头种植、榨菜生产加工、榨菜副产物开发、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在内的完整榨菜产业链和榨菜产业化经营格局,无论是青菜头种植面积、产量,还是成品榨菜产销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榨菜的原产地,涪陵榨菜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创造了更加辉煌的历史:1995年以来,涪陵先后荣获“中国榨菜之乡”、“全国果蔬十强区”、“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全国榨菜加工示范基地”、“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中国百佳特色产业县(区)”、“涪陵青菜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青菜头)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称号,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榨菜)”。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邱寿安始建邱家下院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09年,邱家下院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于2019年将邱家下院进行了修缮。建起了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该馆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其中:邱家榨菜作坊遗址修缮和保护工程面积约1100平方米、其他配套工程用地约13900平方米,展陈面积共约950平方米,前往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邱寿安的名字,早已和涪陵榨菜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涪陵人的自豪、骄傲和永远的乡愁!
文章作者:冉启蕾
作者单位: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