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食镇名起源的猜想

听闻永川陈食之名,总有一股馊饭的味萦绕鼻尖,蹊跷得厉害,一个重视教化的国度里,怎么会允许如此的词汇成为地名?别人怎么说,那是别人的事,反正我不信陈食就是“久放的食物”,如果你也不信,就和我一起去探索隐藏在陈食背后的秘密。
光绪《永川县志》舆图中的陈食场
陈食,位于永川区东部。初建于宋,名曰咸昌;宋晚期以咸昌之地置陈市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陈食联保为陈食乡。1949年之后,曾设陈食区、陈食公社、陈食乡,1992年建立陈食镇,2009年改镇为街道。陈食,东靠云雾山,与璧山县三合镇、江津区吴滩镇连界,南接临江镇,西接双竹镇、中山路办事处,北接大安镇,幅员面积81.6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39万。陈食得名由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陈食的第一代名称叫咸昌
陈食最早的名称叫咸昌,成书于宋朝元丰年(1078—1085年)的《元丰九域志》里有记载:“上,永川(州南一百五十里。五乡。牛尾、永兴、来苏、侯溪、龙归、罗市、欢乐、铁山、咸昌、永祥、永昌一十一镇,有绫锦山、侯溪。)”[1]《陈食镇志》补充说:“据明成化《永川县地图》,陈食乡在宋代名咸昌镇。”[2]偌大一个永川县,当时只分五乡十一镇,我们可以想象咸昌镇有多大。咸昌,就是一句祝福语,“全都兴旺”,应该没有更深的含义了吧。
二、陈食的第二代名称叫陈市
咸昌什么时候改成陈市的,没有记载。不过,在宋代的时候已经叫陈市里了,据说:“当地宋代名陈市里,境内佛岩寺宋代残碑尚有‘大宋陈市里’字样。传说当时有一陈姓乞丐,储粮于庙内石仓,建场时取名陈食。”[3]由咸昌改陈市,应该是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完成的。陈市里一名,用到了什么时候,以前的人不清楚。最近,我翻阅了万历《重庆府志》,发现里面还是称“陈市”:“永川县,府治西。……里凡二十有五:在郭、东皋、……星辰、陈市、太平、……安贤。镇凡五:县八十里滨江松溉镇,……西三十五里牛驿镇,三十里陈市镇,西十里土硃镇。”[4]我估计,当年写镇志的同志是没有读到这段文字的,不然,他们一定会表现出来。
永川区陈食街道的佛岩寺(作者选自互联网)
陈食,由“市”到“食”,让人很难理解,一般改名,都是由笔画多的改成笔画少的,“市”改“食”却是笔画变多了,并且是在已经使用“市”的情况下。是不是民间故事改变了写法?
三、陈食由陈市演变而来
我们对陈食的理解,大致有三义,一、陈食,不新鲜的食物,或者是往年的谷物;二、陈列食物,如祭祀就需要陈列食物;三、在强调“吃”的情况下,“食”在前边,叫“食陈”。此外,陈食也是富足的象征:“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5]陈市,什么时候改成陈食的,目前没有找到记载。不过,民间的说法完全否认了陈市的存在。几乎都是说,建场时取名叫陈食。陈食得名的原由,有如下几种:
1.“因宋代一个陈姓乞丐将自己乞讨所余食物储存在该地一个形同仓库的巨石里,故得名‘陈食仓宝’。”[6]这个故事有三个知识点,一是“陈姓乞丐”,二是“食物”,三是“陈食仓宝”。“陈食仓宝”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就是“陈放食物的宝贝仓库”吧。阅读光绪《永川县志》时发现永川人喜用“仓宝”一词:“仓宝石,在治南何家梗高洞桥下游溪中,二石屹立,高丈余,重如仓,然顶上积土生草,水涨时,波浪淘淘,草卒无恙,乡人异之,故名石为仓宝。”[7]从屹立、高丈余、重如仓等字眼琢磨,我认为“仓”就是指“仓库”,“宝”当时爱的表现。今天,永川区的地名中,依然有“仓宝村”,有何埂镇——古名何家梗,真的是古今相连,无缝衔接。
2.“传说当时有一陈姓乞丐,储粮于庙内石仓,建场时取名陈食。”[8]这个传说里也有“陈姓乞丐”,但储藏的是“粮”,并且是藏在“庙内”。
3.“相传,宋时有一乞丐将乞讨所得食物储存于场东端南侧三官殿前形如石仓的巨石里,取‘陈食仓宝’之意,因名陈食场。……”[9]这段文字里,藏食物的地点被具体为“场东端南侧三官殿前形如石仓的巨石里”,想必是当地人补充的细节。实话说,凡是否定了“陈市”存在的起源说,都是传说。那么,陈食真如这些人所说是放久了的“粮食”,或者“食物”吗?直觉告诉我,肯定不是。中国,是一个重视教化的国度,而地名常常是教化的工具,那么,“陈食”的谜底在哪里呢?在汉族人居住的地区,无解的地名,大概率地说,取自经史子集的居多,其中尤以诗经、孔孟著作为多。比如,重庆城的千厮门,竟然是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10]并且,千厮门的“厮”还多一个“厂”,相当于在理解的路上多了一个弯,字典却说厮通斯。更难的是,南纪门的“南纪”也来自《诗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11]一字在句首,一字在句尾,要不是有传统,谁解得开呀!我所在区的江北城,有个城门叫“保定门”,它也来自《诗经》“天保定尔”,[12]却取的是中间二字,真是让人防不胜防。那么“陈食”来自《诗经》吗?
艰难复杂而又无趣的求索过程,略而不谈。终于,我在《小雅·甫田》中发现了“陈食”二字:“我取其陈,食我农人。”[13]这也太麻人了吧,陈食二字竟然跨了句,难怪无人能破解——这似乎只有取名者才知道内涵。反复阅读全诗,细细琢磨滋味,陈食二字竟然表达的是曾孙(周王之后裔)的悯农情怀。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全诗的第一小节的翻译与赏析放在后面: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翻译后是这样:“一片大田广无边,每年收粮万万千。拿出粮仓陈粮食,给我农民填肚肠。自古常常有丰年。今天我到田地边,锄草培土人不闲,黍子高粱长成片。庄稼长大来收获,田官向我来进献。”[14]赏析是这样的:“此为周代统治者祈年、祭神的乐歌。奴隶主用农奴集体耕种大片农田,每年提取成千上万的谷物供自己享用;用陈粮旧谷食养农夫,为自己好好种田。如《毛传》所言:‘尊者食新,农夫食陈。’”[15]诗里有较重的劝农与祈福色彩。劝农,就是鼓励农民耕种。
从前的解读者,总是戴着阶级的有色眼镜看待一切,说什么这不平等,为何是贵族食新,农民食陈?其实呀,在那样的阶级社会里,农民能够保证有陈粮吃,就已经不错了。为“陈食”取名的文人,可能就是希望有钱人、贵族有一种悲悯情怀:你们食新的时候,别忘了让农人食上“陈食”吧。
中国,从《诗经》时代起,文人便有了较明显的悯农情怀,常借“陈食”或“食陈”来表达对农人的关怀,最具代表性的是宋代诗人叶巽斋的《十月》:“取陈食农,遗秉伊妇。室家胥庆,小大餍饫。”[16]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把你的陈粮拿出来给农人吃吧,收割时留把稻穗给那妇人吧,他们一家子会欢庆,因为他们能够吃顿饱饭了。“遗秉”一词也来自《诗经》:“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17]在苛政如虎的年代,清代诗人彭兆荪含泪呼吁:“遗秉滞穗皆入官,鳩形妇子吞声还。”[18]言外之意就是:你们遗留一点谷穗,让孤儿寡母有口饭吃吧!
行文到此,我要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前面说:由市变食是变复杂了、笔画变多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陈市只是一个陈姓人家附近的市场,而陈食却是倡导富人、贵族予以农人“陈食”,倡导社会的悲悯情怀,孰轻孰重,想必大家都会明白;况且语出《诗经》,非常文雅,读书人当然会喜爱这个地名哟!
辛苦了那么多天,终于有了结论:“取陈食农,遗秉伊妇”,但愿你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存撰,王文楚点校《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326页。
[2]重庆永川市陈食镇志编纂组《陈食镇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3] 重庆市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自印,1986年,第252页。
[4]蓝勇编注《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上)万历<重庆府志>(残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9页。
[5]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页。
[6] 寒溪夜浣《永川陈食:“川东粮仓”的千年异闻录》(https://www.sohu.com/a/466506600_121119246)。
[7] 光绪《永川县志》卷二(舆地·古迹)第42页,光绪年印制,宾兴公局藏版。[8] 重庆市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自印,1986年,第252页。
[9] 重庆永川市陈食镇志编纂组《陈食镇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10] 《小雅·甫田》,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2页。
[11] 《小雅·四月》,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页。
[12] 《小雅·天保》,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13] 《小雅·甫田》,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1页。
[14] 叶春林校译《诗经》,崇文书局,2020年,第226页。
[15] 天人《四书五经名句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0页。
[16] 查字典诗词网( https://shici.chazidian.com/shiju924758/)。
[17] 《小雅·大田》,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页。
[18] 彭兆荪《输租乐》,孙多吉《中国诗歌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1页。
文章作者:姜孝德
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