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云阳袁氏祖孙一门四学士考证

日期:2024-04-19


云阳县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编撰的《云阳史略》记述了云安古镇名门望族袁氏一家祖孙三代一门四学士的佳话。对照云阳古志和《云阳教育志》,发现表述颇有出入,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并不准确。专文赘述如下。
    据《云阳史略》第二章十七节《袁氏祖孙一门四学士》记载,“北宋元祐六年(1091)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间,云安出现袁氏祖孙四人先后考中进士的嘉话,一时轰动朝野。宋元祐六年(1091),袁师奭首先考中进士,其后弟师文考中进士。35年后,其父袁孝纯也考中进士,袁孝纯考中进士时,可能已到耄耆之年了。然而,再过16年,袁师奭之子,袁孝纯之孙袁道明也考中进士。引起朝野极大关注。因此,从明朝起,历代县《志》都予以记载。”
    明·《云阳县志·选举》:“袁纯孝。政和进士。袁师奭,绍兴进士。与父纯孝、兄师允、师文俱明经登弟,见《蜀志》。袁师文,元祐八年进士。徐州观察使。袁师允。绍兴进士。袁道明。建炎进士。俱师奭子。任光泽令,升招信军知军。”
    这一历史趣闻应该有四处存疑,值得辨析。

一、科举年代是否有误

云阳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云阳史略》对其中史实的准确性表示怀疑,就同时加编者按:“按:袁孝纯父子、祖孙、兄弟三世俱登甲科。据旧《志》称,孝纯系徽宗政和二年壬辰科莫俦榜。师奭反系哲宗元祐六年辛未科马涓榜,即谓子先父通籍。而元祐至政和,上下三十五年,亦太悬隔。恐父子名称,或制科年代,必有一误,未敢遽改,姑录侔考。”表示袁孝纯父子名称或者是科举年代有误。

二、袁纯孝其人名字叫“袁纯孝”还是“袁孝纯”

云阳现存的五本古志中,明嘉靖县志、清乾隆县志、清咸丰县志称“袁纯孝”,清光绪县志、民国县志则称“袁孝纯”。云阳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云阳史略》称“袁孝纯”,云阳县教委编撰的《云阳教育志》则称“袁纯孝”。谁对谁错,有待考证。

三、袁氏三代到底是一门四学士还是五进士

在《云阳史略》中称一门四学士,袁纯孝、袁师奭、袁师文、袁道明四人先后考上进士,在《云阳教育志》则袁纯孝、袁师奭、袁师允、袁师文、袁道明五人考上进士。从明·《云阳县志·选举》中看,应该是袁纯孝、袁师奭、袁道明三人先后考上进士,袁师允、袁师文二人明经及第。明经及第并不等同于中进士。明经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一般被任命为乡、县、府等地的官员,地位相对较低。而进士是科举考试中最难的一科,通常被任命为朝廷高级官员,地位较高。进士科始于隋朝,是唐朝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进士称号的人被称为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因此,明经及第和进士及第是两种不同的科举考试及第情况,不能等同。

四、学士不等同于进士

现代,学士一般是指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学位名称,大体可依学科类别分为理学学士、工学学士、文学学士、社会科学学士等。

古代,有几种含义。一是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二是泛指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三是犹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介甫、元晦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四是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宋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的记载,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人为“学士”,最著名的是苏东坡“苏学士”。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的小官,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

古代的进士则是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可见,2016年编撰的《云阳史略》称袁氏一门四学士的提法是不对的。如不算明经科,应是一门三进士;如算明经科,应是一门五进士。

文章作者:叶仁军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