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非遗】接龙小观梆鼓舞

日期:2024-04-24

接龙小观梆鼓舞表演(由巴南区文化委供图)

接龙小观梆鼓舞是流传在巴南区接龙镇小观地区的巴渝特色民间舞蹈。它以竹梆为主要道具,也以竹梆代鼓作为乐器,因发展初期,其节奏和舞蹈动作带有腰鼓舞的大量元素,当地人将之称为梆鼓舞。

表演者左手持梆,右手敲击,可上下左右击梆,也可互相对敲。常见的舞蹈动作有踢、跷、跪、靠、并跳、飞、转等,舞蹈队形则有交叉、回旋、穿花、走“8”字、三角形、五角形等,并以接龙民间吹打的丫溪调、青山调等曲调作为伴奏,使其淳朴、奔放,热烈、欢快的舞蹈特性得到充分彰显。

作为接龙小观梆鼓舞的重要道具——竹梆,制作过程也有诸多讲究,大致分精选竹子、裁截、打眼、挖槽、去青皮、打磨、装饰等程序。制成的竹梆有大小、长短之分,小竹綁一般长28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大竹梆只专用于舞台节目表演,长短根据作品的需要,最长的有2米以上。

接龙小观梆鼓舞在历次发展演变进程中不断完善道具、动作、节奏等内容,细分起来,可分为原始、成舞、艺术升华几个阶段。

原始阶段的梆鼓舞并没有固定的舞蹈语汇,只具有击打、进退、跳跃等动作,体现为“伴奏音乐”的也只是梆鼓快慢敲击声以及众人的吆喝声。该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历史上,小观地区因地贫、豪绅压迫等因素,叫花子特别多。叫花子乞讨时把防狗咬当成一件大事,但是有钱人家的狗是不许用棍棒打的,于是他们便用敲梆发声的方法防狗贴近身边。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击打、进退、跳跃、攻防、逗趣等原始梆鼓舞的基本动作。另外,乞讨人常用打莲花落、打梆鼓作为乞讨信号,其中梆鼓声最清脆、最响,所以大多采用打梆鼓的形式。既然作为一种乞讨信号发出,那么一定要讲究其声音的美妙动听,这自然就有了梆声的音乐节奏。这样,击梆就具有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元素。这和延安“下盘石榔子舞”、大连“长兴梆子舞”、湖北“神农架梆鼓舞”等国内其他地区的梆鼓舞产生缘由相近。

成舞阶段大致在200至400年前。已经有了踢踏、飞转、跪靠、梭滑等舞蹈基本动作,同时还有了穿花等队形变换。接龙小观地区的叫花子大概从清朝中期,就形成了以“叫花头”为中心的“叫花子团体”,这些团体有组织性地专门到举办红白喜事酒宴的财主和一般有钱人家去乞讨。这种乞讨方式称为“吃呵呵”,意思是主人家和叫花子都吃得高高兴兴、呵呵大笑。在宴前宴后,叫花子们都要奉上玩草龙,玩“猴儿爬杆”,打莲花落和打梆鼓(就是跳梆鼓舞)等“玩意儿”,如果哪一个乞讨团体什么“玩意儿”都没有,便人不了专门的“叫花子席”。玩意儿多,玩意儿好,主人家高兴、客人们乐,这样就会得到主人家更多的“打发”。

艺术升华阶段分为两个发展时期。1950年,小观人民庆解放闹翻身,男女老幼没有不参加文化活动的,最风行的便是扭秧歌、打连箫、打腰鼓。而最令人眼红的便是打腰鼓。但腰鼓贵重,只有乡政府买了40来个,普通群众一是买不起,二是无处买。时任小观四合村学校教师的黄吉均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活动带头人物,人们纷纷向他提出由他亲手制作腰鼓的建议,黄吉均担心制作出来不行所以没有答应。不过他却想起了叫花子们的打榔鼓,于是就和四合村的王少文、曹洪华、魏少国几个年轻人商量用梆鼓代替腰鼓。他先在四合村试行。一次各村在街上文艺表演,黄吉均带领40多人的四合村梆鼓队在小观场上亮相,人们一下子便接受了打梆鼓,梆鼓很快就在各学校、各村推行开来。没过多久,石龙、芦沟、白鹤、天赐各乡,綦江隆盛等地区也开始推广“小观梆鼓”。此时,小观的广场梆鼓舞便有了全部腰鼓舞的规范动作和穿花等各种队形的变换,到1984年,艺术家们再次对梆鼓舞进行改进,将竹梆从腰间解下来,还原为该舞一手拿梆、一手持击鼓小棒的本来面目,并将其推向了舞台。

2014年1月,接龙小观梆鼓舞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山水共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