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长寿区“乐温”地名考

日期:2024-05-10

重庆市长寿区历史上曾名乐温县,然而,这个废县名根本就进不了我的研究范围,目前暂时不研究历史地名。岂料,2023年5月1日,长寿一大桥通车,而这大桥就叫乐温大桥,因此,她成了我的研讨对象。当我细细检索这一地名时,才发现我孤陋寡闻,长寿区至今仍有乐温卫生院、乐温小学、中国邮政储蓄乐温营业所……因此,我首先得给乐温道个歉,然后才进行研究。

乐温大桥(王亚明摄)

地名词典上说:“乐温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所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北。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1]乐温县在使用了六百多年之后,突然停止使用,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理由,不过,她为什么要叫“乐温”倒还有几种说法。我们不妨来看一遍:

一、因乐温山得名

乐温县来源于乐温山,《元和郡县志》曰:乐温县,“本汉枳县地,周明帝分置巴县,武德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荔枝。”[2]县因山名,从乐温到乐温,根本就没解释为什么叫乐温。 

二、因地常温而得名

明朝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说的,才能叫理由:“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3]此说正确与否,可以另说,但起码曹是在解说乐温的由来。很多人解读乐温山,都重在“温”而忽略“乐”。曹学佺之说,影响深远,光绪《长寿县志》还在重复这种说法:“乐温山,治东北五十里,旧《志》云: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因名。”[4]这么说,真是本末倒置,因地“温”庄稼早熟,人民快“乐”之——这是“温乐”呀!

乐温乡曾经的驻地仁和场(王亚明摄)

三、乐碛温山各取一字

今天有人说了一个全新的理由:“最新的说法认为乐温为乐碛(洛碛)和温山两地名之合,来自南方某个少数民族语言。”[5]此说初看甚好,却没有证据——查查史书更让人狐疑,温山618年设县,乐温619年设县,乐温为何要析乐碛、温山各一字为自己命名?这怎么说也解释不通呀!温山县,治所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北。

光绪《长寿县志》再版的时候,注释者也在质疑乐温一名的由来:“乐温山:古文献记载:在长寿县西南五十里。地气常温。禾稼早熟。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也。《元和志》:乐温山在长寿县南三十里。县因山为名。按:此处解说有误者二:一是‘乐温’并非‘地气常温’得名——‘乐温’系南方少数民族语词,不能按汉语词索解;二是,乐温滩是龙溪河之滩,不属于大江(即长江)。乐温山在今仁和。”[6]注释者同样感觉到“地气常温”不对,但是,哪点不对,注释者也说不出来。

仁和场外的龙溪河(王亚明摄)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乐温县被废之后,乐温便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一直到1981年,长寿县仁和公社更名时,才重新使用乐温为公社名,[7]从此,乐温再生。

我们破解地名,往往要查查历史上有哪些人曾在这里居住过,他们是否与这个地名有关。luo到底是不是呢?细细审视长寿区及其周边地区,我发现,这一带以luo命名的地名的确不少:如乐温(县名)、乐昌(长寿曾用县名)、[8]乐碛(今渝北区洛碛)、乐城县(治洛碛)、罗山乡(这里有大罗山、小罗山)、罗围山(罗围乡),罗家沟(万顺镇)、罗家寨(大碛溪边)、罗白溪(治南三十里)、……这显然不是因姓罗或乐的人家留下的,这些或许是古代曾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留下的吧?那么,他们是哪个民族呢?

原本打算从实例上去解决,岂料,这样的信息量太大。比如,罗山,全国叫罗山的地名,完全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即使是叫乐山的地名,也多得吓人。乐昌,以乐昌作地名,全国甚多,最大的是广东省乐昌市,因其境内有乐山、昌山而得名,没有参考价值。乐城县,三国蜀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江津西油溪镇,一说在重庆市东北洛碛镇,延熙十七年(254年)废入江州县。也有说乐昌县在江北厅境内:“乐城废县在今江北厅之乐碛镇。”[9]罗围一名,在国家地名信息库查看,也比较多。罗山,全国有海量的地名,不敢再查看。显然,如此从实例出发寻找答案,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就在我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王国祥的一句话,他说:“乐碛,重庆市江北区、四川省乐山市有地名乐碛(luo21ɕi21),直译:僚人坝。”[10]作者在讲仡佬(僚)人词汇的时候,竟然提到了“乐碛”,并且说出了意思,这真是让人喜出望外。当然,如果我们就这么相信了,太草率了。其他人还有这方面的论述吗?这篇文章的后半段,还有重要的论述,在“罗家”词条里继续讲述类似的内容:“罗家。綦江区以及其他地方,有不少冠以‘罗’的地名。永新镇有‘罗家’,石壕镇有‘罗家湾’,郭扶镇有‘大罗坝’……这些地方并非因为居民罗姓者多而得名,而是因为古代歌罗蛮(葛僚蛮)居此。‘罗’是僚(读lao214)的异写,就像歌乐山(葛僚山)口头上说成歌罗山。”[11]洛碛之洛,在这里,完全可以被认定为是僚的异写。他的这句话,完全解开了长寿区有较多以罗(乐)为地名的原因。很多学者都发现,僚与地名“乐”、“罗”、“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獠人‘依山傍谷’,所依之山可谓僚山,也就是乐山。‘僚’、‘乐’音相通。著名学者徐中舒指出:‘僚在古代原当作貉,貉从各声。各原是以各、洛两个复辅音作为发声的,僚就是洛的转音……’‘洛’与‘乐’音同,在《钜宋广韵》中同列‘铎’部。又据徐中舒先生分析,朝鲜乐浪地区之乐浪,‘乐’即僚,浪即谷,并明确指出:‘西南部族称僚为乐’。”[12]

他们在解释“乐”的来源的时候,往往用转音来解释,那么,僚人与长寿区有关系吗?

僚人又怎么与(lao214)搭上关系的呢?从大的方向上来说,长寿区古代有僚人,是肯定的。

古书上说,“卜人以丹砂”,以生产丹砂而著名的企业家巴寡妇清,就是长寿区人。巴寡妇清,战国末期至秦朝时人,古书上说她是巴郡枳邑枳里乡人,今人考证是重庆市长寿区南千佛乡人。[13]

那么,这个贡献丹砂的卜人是不是濮人呢?应该是“《周书·王会篇》云:卜人丹砂。孔昆云:西南之蛮,盖濮人也。”[14]吕思勉说得更深入一些:“濮族,就是如今的倮㑩,《周书·王会解》作卜,(‘人以丹砂。’孔注:‘卜人西南之蛮。’王应麟补注:‘卜人即濮人。’)《说文》作僰,(云‘犍为蛮夷也’。)都是一音之转。(长言之则曰‘倮㑩’。短言之则曰‘濮’、曰‘卜’、曰‘僰’。)”[15] 

秦汉称濮人,两晋南北朝称僚人,明清时叫葛佬。不论是南平蛮还是渝州蛮,都可以证明长寿有僚人,毕竟彼此不远。杨明为证明长寿有僚5:‘涪州贡连头僚布。’可见亦多僚人。”[16]涪州与长寿毗邻,涪州还管辖0过长寿的局部土地,因此说涪州有僚人,长寿就有僚人是正确的。

其实,我们从长寿区沿长江往上搜寻,你会发现沿途有不少以罗、洛、乐命名的地方,如洛碛、锣旗(寺)、葛佬(溪)、硌磺、硌五洞、路孔(六孔)、乐山……从大概率说,这些luo都与僚人有关系。

现代人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乐”的由来是,既简单又容易让人听懂。

“仡佬族的族称来源于仡佬自称‘glao’,本意为竹,现在则指‘人’,即仡佬族人。仡佬古读klao或glao。”[17] klao是复辅音,汉语已经没有复辅音了,为了较准确地表达原来的读音,便把它译成了两个音节k-lao,用汉字表示就是“仡佬”;但当第一辅音被丢弃或弱化时,便成了lao,而当lao出现变异时,便有了luo。有人记音作lau。也有人说klao,缓读就是仡佬,也对。

金钟说:“lau‘我们’汉字译音译作僚、寮、辽、娄、萎、楼、陵、楼、萝、漏、陋、劳、涝、老、佬、姥、牢、留、柳、鸟、泸、卢、肪、鲁、洛、落、六、禄、路、潞、露、虎、罗、逻、乐、螺、骆、勒、拉等。今壮语(南)仍读此音。”[18]实在说,南方汉语无解的地名好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文章至此,我们可以作总结了,乐温是因为葛佬人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乐”来源于葛佬之“佬”,但“温”我们实在是无法知道,也许是“江边”,或者是“山下”。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国家图书馆藏书,索取号:地84/4641.1,金陵书局,清光绪八年刻印。

[3]曹学《蜀中广记》,重庆图书馆藏,商务印书馆景印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卷五十三。

[4] 张永熙《光绪元年长寿县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151页。

[5]庆晓筱《你家乡地名是怎么来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328406/answer/2903058060?utm_id=0)

[6] 张永熙《光绪元年长寿县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130页。

[7]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3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140页。[8] 张永熙《光绪元年长寿县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307页。

[9]张永熙《光绪元年长寿县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130页。

[10]王国祥《南平僚族属证明法:探寻僚语底层并与壮泰语族比较》,《僚学研究》第二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11]王国祥《南平僚族属证明法:探寻僚语底层并与壮泰语族比较》,《僚学研究》第二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12]马琦《“乐山”名称的由来》,载《乐山,走向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 编委会《长寿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第1129页。

[14]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17页。

[15]吕思勉《中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2页。

[16] 杨明《论古代重庆地区的濮、僚族》,《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7] 编写组《仡佬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页。

[18] 金钟《濮与中华民族》,广州出版社,2012,第477页。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