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古驿白沙,历史与现实积淀的悠远传奇

日期:2024-05-16


伫立于滔滔长江之滨的重庆江津白沙古镇,距重庆市区约135公里,上接叙泸,下通渝涪,南驰黔滇,北走永壁,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素有“天府名镇”和“小香港” 的美称,是与重庆沙坪坝、华西坝、夏坝齐名的“抗战文化四坝”之一。白沙因江岸地势平坦,一片白色河沙这一地貌特征而得名。

极富层次感的白沙民居(作者选自于《楫水白沙》)

白沙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显示: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兴建大圣寺,北宋《元丰九域志》上有白沙镇名的记载,迄今已近千年历史。元朝设建制镇,属江津县。元末明玉珍据蜀,以重庆为都建立大夏政权,把江津改为畿甸邑,白沙归附农民政权。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归顺朱元璋,明王朝将其改为白沙里。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设水驿,成为江津的四大水驿之一。白沙水驿依托长江流域之便利日益发挥出物资集散枢纽作用,到清朝中后期一跃成为四川省四大场镇之一。1927年出版的《辞海》载:“白沙在四川省江津县西部,长江南岸,附近农业发达,并产广柑、龙眼及烧酒。商业发达,向为四川著名大镇。名胜有黑石山。”1928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辞典》上载:“白沙场在四川江津县南八十余里,大江津渡外矣。”《蜀海丛谈》也有记载:“白沙,为四川省著名巨镇,产酒最富,商贾云集,又为川盐销黔运道。”“小香港”之美誉名不虚传。

· 楼台吊脚阅尽无数岁月沧桑 ·

白沙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境内有重庆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清代书院旧址——聚奎书院和朱家洋房、夏公馆、鹤年堂等。保护完好的古建筑群有两处:一是地处长江畔的东华街和东海沱的民生街,以山地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为主;二是依山势向上的石坎街和高家坳,以青石板路、木板房为特色……

我到东海沱时,正是黎明时分,但见朝晖映照下的一排吊脚楼民居,紧傍着长江,倚靠岸畔山壁而建,房屋集中,延绵里许,大都悬空,仅靠几根木桩或石柱支撑,黑瓦盖顶,木板竹篾夹墙,江南特色和山城风韵浑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巴渝文化特色.更为惊奇的是,当我走进一户人家, 发现整个房屋竟全是木质的:墙、窗、柱、梁、地面均系木材巧构搭配,木纹黝黑清晰,尽显古朴凝重,脚踩在木地板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在我听来,恍如美妙的音乐,竟是那般和谐。扶栏眺望东流长江水,思绪亦随那涛声远去、远去……

川东建筑奇观白沙吊脚楼(作者选自于《楫水白沙》)

作别东海沱,再访高家坳,又是另一番感受。沿一长溜弯弯拐拐的石梯拾级而上,竟有一种身在山城重庆老街的感觉。依山势而建的高家坳老街,宽不过5 米,长约1000米,房屋多为青石奠基,木板竹篾夹墙,青瓦盖顶,极具晚清民间特色的风火墙造型美观,画栋雕梁,把古巴渝建筑文化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徜徉在老街上,不时有纺线、绣花、推石磨、唱川剧等百姓人家朴实自然的生活画面扑入眼帘,心中也不免生出些许怀旧感,若长长的游丝,牵着无限的乡愁浓情。

· 黑石美景蕴藏美丽神话故事 ·

黑石山风景区位于重庆市江津白沙镇南四公里处,是一个奇特秀丽的风景胜地和保存完好的古书院旧址。它巍然耸立,蔚然独秀,周围溪流环绕,瀑布高挂,岩谷幽深,享誉巴蜀。

黑石山以黑石著称。山顶周围,方圆三百亩地面内,有磐石五百余座,大的面积有数百立方米,小的也有近十立方米.石形浑圆沉厚,参差错落,密布山头林间,显示出奇罕的群体美。

这些黑石来自何处?是怎么形成的?其间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机巧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古时,白沙东海沱有水蛟作怪,入夏兴风作浪,翻舟覆船,行人深以为苦。于是,有受害者千里迢迢去向二郎神神哭诉,二郎神便采白玉炼成赶山鞭,入黔自娄山驱巨石前来填湾伏蛟,为民解除祸患。二郎神将巨石五百余座化为飞兽走禽,趁夜行走,五更时已至宝峰山(黑石山旧名),不料被水蛟得知,即勾结土地神命石人伪作鸡鸣,众石闻声,以为天明,便立刻化为原形,伏地不能再动。二郎神见功亏一篑,一怒之下,跳下坐骑,坐在最后一块巨石上,举起赶山鞭,狠狠将巨石劈为两半,愤愤而去。留下所坐巨石,上有鞭痕臀迹,民间称为“二郎神石”。此外,尚有巨石化为飞禽走兽留下的遗迹,民间取名叫:‘鹰嘴石”、“猪儿石”、“牛儿石”等。本地民众为纪念二郎神为民除害的一番苦心,在二郎神坐骑巨石之上修了一座“川主庙”。白屋诗人吴芳吉于1928年回黑石山时,即以《还黑石山作》吟咏道:“鹰嘴石,似鹰嘴,悬岩百丈驴溪水。独立苍茫势欲飞,思入风云叱神鬼。”又作诗吟咏:“修炼复修炼,炼成白玉鞭。驱石复驱石,驱石娄山颠。累累五百座,蠢蠢行如悬,子夜发黔境,四鼓棘溪前。五鼓宝峰上,望望近江边。江神惧兮山神怒,伪作鸡鸣报晓天。”

黑石山的神话固然美丽,山奇、树茂、景秀和那镌刻于座座黑石之上的名人题字则给我们展示了又一道人文景观。在九曲池旁的函谷双石上,刻有县人袁志沅于乾隆三十年间题写的“函谷”二字;另一石上刻有邓鹤丹题,邓少琴补书的“一夫当关”。在“鹰嘴石”上,刻有陈独秀题写的“大德必寿”四个繁体大字,吴芳吉称之“为山石最佳处。还有欧阳渐的楹联”是英雄铸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所钟”;邓鹤鸣题写的“今之文翁”;蔡悦岩题的“顽石点头”、“磨而不磷”、“惠我春风”等各体优美书法。此外,享誉华夏的“聚奎三绝”——白屋诗人吴芳吉,书法家兼历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均安葬于此,更给黑石山平添了几多精彩意蕴和神秘气质。

白沙黑石山九曲池(作者选自于《楫水白沙》)

· 津沙文化演绎抗战陪都传奇 ·

白沙自古是山川灵秀、人文荟萃之地,从清同治七年起,境内就有义塾、书院、学堂及各类学校。抗战时期,沦陷区学校纷纷内迁,仅大专、中等学校就有19所,小学19所,学生达1万多人,白沙也因此被称为“学生之城。”除学校以外,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等文化机构也相继迁入;国立女子师范学校、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白屋文学社等也在白沙兴办。《白沙日报》《奎新日报》《白沙实验简报》《驴溪月刊》等4家报刊、5家书店更为白沙增添了不少文化氛围。一时之间,白沙地区人文云集,文化活动空前繁盛。其独有的“津沙文化”,使白沙在抗战时期被号称为四川四大文化区和陪都三大文化区之一,吸引了陈独秀、宋美龄、冯玉祥、周光召、郭沫若、于佑任、许德衍、卢前、魏建功、台静农、佘雪曼、梁漱溟、黄炎培、李季野、胡小石、吴芳吉、吴宓、碧野、夏仲实、张采芹、邓少琴等众多党政、文化界名人前往造访、讲学、办厂、宣传抗日救国,在白沙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和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除了引人瞩目的“万人大合唱”之外,更以“节约献金大会”蜚声巴蜀内外。

抗战时期学堂影像(作者选自于《楫水白沙》)

1944年3月19日,白沙镇各界人士和民众二万多人,汇聚西河坝举行节约献金大会,宣传抗日,筹集资金,购买飞机,支援抗日前线。

当天,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偕夫人李德全出席了大会。冯玉祥大声疾呼:“同胞们,弟兄姐妹们!前方战士正在拼命杀敌,我们后方人民要为国家民族争光,誓死不作亡国奴,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确保我们的领土!”

大会由李屯石教授主持,在乐曲声中开始献金。首先是学校组,每个学校由两个学生端着盛钱的盘子,送到冯玉祥手里。大学先修班一马当先,献金65万元,其他学校亦不甘落后,一万、两万、十万,竞相追加,学校组献金很快达到320万元,为预计数的6倍之多。紧接着工厂献24万元,妇女组献3.7万元,银行商业组献83万元,士绅组献83万元;当司仪公布商会献60万元时,全场大哗,齐声高呼“少了!少了!”“200万!200万!”商会代表犹豫不决,全场万余名大、中、小学师生一起下跪,高声呼喊:“商会不加钱,永远不起来!”在场的不少人都感动得哭出声来。冯玉祥擦着泪水向大家说:“你们这种热忱就是石头、钢铁的心都会感动的,我们献金,完全要出于自动啊!”在商会增加到200万元时,全体师生才起身站立。在随后的自由捐献中,许多工人、农民、学生、伤兵、居民都脱下毛衣、棉裤,取出自己的手表、首饰投进献金柜里……献金大会从上午10时开始,下午1时结束,共募捐资金650万元,相当于当时江津全县献金1350万元的一半,创造出全川最高纪录。事后,冯玉祥在《川南游记》一书中,特撰《最爱国的市镇——白沙》一文,满怀激情地记叙了这次盛会。他称这次大会为“一个永远不能忘却的伟大盛会。”他说:“学校组献金总额达320多万元,单凭这个数字就赛过了自贡市,压倒了乐山县。这数字实在是一首无韵的诗篇!”

· 文化名镇再现历史倒流时光 ·

白沙镇幅员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却拥有众多文物建筑和历史遗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使该镇于2001年4月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在2010年12月又被命名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现有两处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源,一是白沙镇的古街是掌形分布的,朝天嘴码头就在掌心。朝天嘴码头是长江上唯一保存完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传统老码头,码头的梯道、周围山势走向以及沿山居民,像极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朝天门码头。因此,向来就有“白沙朝天嘴,重庆朝天门”的说法。二是至今保存完好的8450米古街巷,69处文物建筑和历史遗址,东华街上的吊脚楼民居被建筑专家誉为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博物馆。近年来,已先后有《纸醉金迷》《江姐》《卢作孚》《雾都》等数十部集中体现老重庆形象的影视剧和冯小刚、张丰毅、陈好、童蕾、魏俊杰等影视名导、明星在白沙取景拍摄。

白沙朝天嘴码头影像(作者选自于《楫水白沙》)老重庆天然取景地白沙朝天嘴码头(张新旗摄)

    基于此,白沙镇拟依托于2010年底,经重庆市政府批准的《白沙古镇保护规划》,预计将投入10亿元修复8000米老街区“片场”、修缮抗战遗址、老抗战文化主题公园,包括大旗山城市公园、抗战文化广场和抗战爱国名人浮雕等等;最大程度地恢复朝天嘴老码头,修复老台阶和周边川东民居风格的建筑,把打造老重庆影视基地作为白沙抗战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通过保留部分拍摄现场、道具服装等,组织拍摄体验活动。让来基地的游客穿上抗战时期服装,进行角色扮演,过一把“影星”瘾,体验重返“老重庆”,感受一回时光倒流。到时,昔日“小香港”,今朝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定会让游人徜徉其中而乐不思蜀。

文章作者:施迎合

作者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