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经贸宝地道门口

日期:2024-06-04


早年曾是衙门地

道门口因清代道台衙门在此而得名。

道门口地图

在清代,重庆有三级机构,即道署、府署、县署,道署是本埠最高官署。从元代开始在重庆设置道台,元代为四川南道,明代为上川东道,清代为川东道。但是清代的道署不是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省级衙门的派出机构,主要起监督作用。

据史料记载,明末张献忠攻占重庆,老道署被焚烧。清康熙八年(1669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亲自到重庆,在东水门内重建川东道署、总兵署、重庆府衙、巴县衙、府文庙等。从现存清光绪年间《重庆府治全图》上看,川东道署的朝向不是正北正南,而是西北朝向东南,建筑规模似乎比重庆府衙还小一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在原川东道署设行政部。蜀军政府与四川大汉军政府合并,先后又改为民政部、东川宣慰使署、川东观察使署、东川道尹署驻地。道尹废除,道署闲置。1927年,控制重庆的第21军军长刘湘,任命部下师长潘文华为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为改造市区,潘文华下令拍卖官产,以充市政建设所需,将闲置的原道署拍卖,改建为第一模范市场。

道门口呈方块形,四周顺时针为县庙街、莲花街、上黌学街、二府衙街、打铁街、打铜街、太华楼街。道署拆除,腾出一片空地,中间建成第一模范市场,周边顺时针建有中航公司、中医院、电力公司、银行公会交易所、重庆电话总所、文德女子中学、中央银行重庆分行、川康银行、重庆平民银行、金城银行等机构。

道门口中央银行

利似春潮带雨来

道门口中心建筑物是第一模范市场。市场取名“模范”,意在引导商德,注重信用。总商会要求入驻商家以货真价实、热情服务、包退包换制度来吸引顾客。同时,积极为供货商打开产品销路,进而获取代理经销权、较低批发价、延期付货款的优惠条件。入驻商家也坚持重合同,守信用,按期交货,从未发生毁约之事。即便遇到“人力不可抗御”的损失时,也千方百计予以补偿,因而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道门口第一模范市场,1939年被日机炸毁

第一模范市场加强了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从上海、南京、天津、汉口、沙市、成都等地进货,也向这些城市供货。其次加强了与国外的联系,通过参与进出口贸易,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再其次是加强了与广大农村的联系,各商家派人深入农村收购土特产,刺激生产,使农民得到实惠。

道门口的各家银行,则是城市金融发展的推手。1935年3月,中央银行重庆分行在道门口开业,经理杨晓波、发行专员王孟范。渝央行的业务,包括整理四川金融、实施公库制度、统一货币发行、举办票据交割、经营管理外汇、买卖黄金等。道门口周边的川康银行、重庆银行、金城银行、交通银行,与邻近的小什字众多银行连成一片,构成西部“华尔街”,闻名遐迩。抗战前建成的重庆银行业同业公会大厦,是当时华西地区最豪华的金融办事机构。

道门口重庆银行业同业公会,1939年被日机炸毁

时代进步业务多

1930年,重庆市政府发行电话公债20万元,扩建市内电话,增设700门共电式电话交换机,在长安寺设立重庆电话所。所内电话机属于收费公用电话,可以拨打外省市长途。电话所在道门口设营业部,对处办理两用户之间呼叫联系装机业务,属于私用电话。同年10月总机开始使用,改称重庆电话总所。由于机器设备甚至电话线全部来自进口,又是专门布线,收费高昂,一般市民无力问津,相互间平时也不打电话。

1931年3月,中国航空公司开通汉口至重庆邮运航线,运送航空邮件。同年8月,中航公司在重庆设立民航办事处,在道门口设置售票处。同年10月,汉口经停万县到重庆的航线开通,开始运送旅客。1933年6月,由上海经停汉口、重庆,到达成都的沪蓉航线贯通,重庆客商可直接前往上海,或在汉口中转北上,去往主要大城市。1935年,中航开通重庆至贵阳、昆明航线,重庆客商出行更加方便。

中央航空公司广告:重庆可直飞全国主要城市

1932年2月1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在第一模范市场成立,赵资生任主任、康心如任经理、税西恒任工程事务所所长兼总工程师。长期受饮水困扰的市民,听说今后可以用上“机器水”,不少人当天跑到道门口来看热闹。

1932年,官商合办的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收购了濒临倒闭的烛川公司,并选址大溪沟征地新建发电厂。1934年7月,重庆电力厂举行厂房落成及发电仪式,新市区曾家岩、大溪沟、两路口至通远门一带路灯通电。重庆电力公司在道门口设立营业部,承接公教单位、企业,以及餐馆、旅馆等服务业用电申请,也承接市民家庭用电。虽然那时电费高,但光明在望,人心向往,电力公司营业部门口排起长龙。同年12月,老城区开通居民用电,1935年2月上清寺至李子坝通电。

百年老街展新颜

从道门口经下黌学巷、芭蕉园下行,就是有名的会馆群,是外地商贾驻重庆的办事机构和联谊会所。这个会馆群包括江南会馆、湖广会馆、广东公所、齐安公所,早年此地轿子上上下下,川流不息,外省口音沸沸扬扬。湖广会馆每年举行联谊活动200次以上,禹王会、六祖会期间,会馆不仅举行祭祀活动,照例还要请戏班前来唱戏。那几天锣鼓喧天,人如潮涌,惊动半个重庆城。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与道门口相连的陕西街口,出现了第一家大餐馆,一楼一底,取名“留春幄”。它和随后开张的“久华源”,已能做200桌以上的大型烧烤席、鱼翅席、海参席。文史老人告诉我,“留春幄”待客殷勤,顾客落座不久,伙计就会奉上一小碗鸡丝面,说是先垫个底,真是巧做百样菜,温暖万客心。

道门口与 陕西路交界处

1914年,基督教加拿大英美布道会四川分会,在道门口打铁街购地建房,创办私立英美女子小学。1926年增设初中部,更名为私立文德女子初级中学校,分设中学和小学两部,小学部随后迁往药王庙街,初中部留在道门口,加拿大籍友人文幼章在该校任英语教员。

1931年,13岁的丁雪松考入文德女中,打下坚实英语基础。毕业后她就近在重庆平民银行做职员,1937年去延安,后来担任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同年,红岩英烈杨汉秀也进入该校读书,她们是同学。

1939年5月3日、5月4日,日军飞机连续轰炸重庆,炸毁了第一模范市场、重庆银行业同业公会大厦、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新华日报》5月4日报道:“打铁街被毁房屋的瓦砾中,埋了三十余具尸体,已挖出凄凉的搁在路旁,从覆盖着的芦席里看到那全是赤脚劳动者。”“火舌吐出毒焰,从新丰街、陕西街一带织成一层乌黑的网,一栋栋民房被火吞舔光了。”

重庆大轰炸留下一片废墟,多年未能恢复元气。如今地铁一号线、六号线在此衔接,东水门大桥横跨长江,老街区重新焕发了青春。陕西街商铺林立,新建高楼连成一片,大财源百川汇海,新生意六合同春。

道门口从封建衙门所在地,转变为欣欣向荣的商品交易市场,是重庆走向现代化的缩影。


文章作者:杨耀健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