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漫谈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

日期:2024-06-20


摘  要:重庆市万州区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承袭于明清时期,距今至少有600多年历史。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过程中,既有劳动人民紧张有序的劳动施工场面,又有缜密细致的建筑工艺智慧,更有丰富多彩的喊彩口头文艺。挖掘研究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对探寻了解三峡库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民居建筑技术发展演变,以及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振地方文化自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保护

夯土建筑工艺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广泛用于城墙修筑,后逐步发展成为民居建筑形式。到了唐代,随着汉人南迁,夯土建筑工艺不断流传到湖广一带。元末明初,明玉珍入川建立大夏政权,将夯土建筑工艺带进川内。由于材料易得、施工快捷、成本低廉、冬暖夏凉,夯土建筑工艺迅速在四川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川东一带颇为盛行。重庆市万州区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正是承袭于明清时期,距今至少有600多年历史。

长坪乡地处重庆市万州区最南端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毗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古镇,被称为万州南大门。长坪乡西面濒临长江,东面背靠方斗山脉,依山傍水,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源于巫山人类的獽人跨过长坪石槽溪,将活动地域扩大至界滩(今石柱县西沱镇)以西地带。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巴人因盐而兴,不断崛起,沿着长江干流不断西迁拓展巴国疆域,獽人融入为巴人一支。巴人在临江(今重庆忠县)㽏涂二溪建立起大规模盐都后,所产巴盐通过长江水路转运到石槽溪口和毗邻的界滩回水沱(今西沱),再依靠人工背运方式经陆路通道销往楚国境内。承载巴盐销楚和川盐济楚历史重任的古盐道,穿过长坪乡大树村等地,为楚汉文化交融创造了纽带条件。东汉时期,巴人在石槽溪下游和白河沟中下游两岸留下大量崖墓等遗迹。至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川内前后经历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不少先民循借古盐道和长江水路进入长坪境内安居乐业。人类居住形式经历崖洞、树居、草庐、木房等不断变迁,至明末清初以后,夯土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等建筑结构形式在长坪等地得到包容兼济发展。夯土民居建筑既吸纳了湖广夯土建筑传统工艺,又开创性地形成川东穿斗式挑檐走楼及马口阶荫构造形式,成为具有泛三峡地域特色的夯土民居建筑结构。长坪乡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域保留夯土民居的少有乡镇,因此具有考证代表性。

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流程包括砌屋基、选墙土、置墙板、夯墙土、掌墙面、提墙尖、搭梁短水等。相比早期巴人石居、秦汉草庐、唐宋木瓦房,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三峡夯土民居建筑工艺独具特色。

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修房造屋首先是砌屋基。与整个川渝东部地区一样,长坪乡夯土房屋基础都是条石构造。有专门的民间手艺人负责开山取石、安砌屋基,这个工种群体被称为石匠。石匠安砌屋基有讲究,基础底石一定是下到稳固地质构造上,基坑较深的,条石按丁横多层错落堆码,保证结构稳固。石匠将基础条石露出地面部分用錾子精雕细凿,清口修面,既保证条石之间弥合整齐牢固,又保证外观整洁大方,具有质感和艺术感。

对于墙体而言,选好合适的墙土非常关键。土壤虽说廉价,还能就地取材,但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易导致夯土墙开裂剥落。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可以保证墙体美观平整不开裂,是较好的夯筑材料。有经验的夯墙师傅除了选择含砂黏性黄土,还会掺和旧墙泥土(垮塌的老墙泥),更能保证墙体结构性。为了增加墙体强度,有的还会掺入适量石灰,或者在夯筑时候放入筋条篾。农村夯筑房屋时,负责挖土挑土的多是女性,有的家庭是妇孺齐上阵,用锄头挖土,用箢箕挑土,运土场面热火朝天。

夯筑土墙的整套工具包括墙板一副(两块)、墙槌一对(两个)、“狮子头”(梯度夹具)一套、后挡板一块、加强夹具一只、游子棍一对(两根)、墙掌三只。夯筑团队至少由五人组成,夯墙师傅两人,掌墙师傅三人。考虑到巨大的体力消耗,有的团队还会多安排两位夯墙师傅轮流上阵。

安装“狮子头”

夯墙师傅中有一领头人,既负责团队指挥,还负责喊彩和提墙板。领头人不仅能说会道,头脑灵光,而且体力过人,在团队中拥有王者地位。当地人把墙板朝前部位(含梯度夹具)称为“狮子头”,后来干脆把团队领头人也一并称作“狮子头”,这是民间对夯墙手艺人的最高尊称。每次新开工,“狮子头”提着墙板,一边慢条斯理地踏上屋基条石,一边大声喊彩。喊彩就是说唱吉利话和奉承话,恭维主人家或儿孙满堂、或五谷丰登、或六畜兴旺、或时来运转发大财、或仕途亨通享厚禄。主人一旦被捧上了天,那心情可不是一般高兴,会立马安排风钱(礼包或红包)和香烟犒劳众位师傅。得了风钱,“狮子头”才稳稳当当地把墙板安置到屋基条石上,算是履行了开工仪式。久而久之,夯土师傅喊彩成为当地民间传统口头文艺,是夯土建筑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板,又称筑墙夹板,即为夯筑土墙的模具,放置在围砌规整的屋基条石上。传统墙板由牢实的杉木板或松木板构成,板厚一两寸,能承受夯筑强度,确保不发生挠度变形。一副墙板分为左右两块,均为两米长,平行对称放置,间距(即墙厚)一尺或一尺二寸不等。墙板朝前部位称为“狮子头”,由木质梯度夹具构成,保证两块墙板能自由调节并灵活套取。墙板朝后部位称为拖尾,拖尾有简易后挡板,不及“狮子头”挡土板高,主要方便夯筑第二版时达到热接合效果。墙板下部横放两根游子棍,游子棍长度大于墙体与墙板总厚度,用于承载墙板。

两位夯土师傅各持夯槌奋力夯筑。夯槌由结实沉重、密度较大的柏木或青杠木制成,长一米五、直径四五厘米的圆木棒两端各有一个槌头,一边是锥度槌头(也称锥头),一边是圆平槌头(也称平头)。用箢箕挑来的墙土倒入墙板盒体后,夯槌师傅用锥头一层层夯土,反复夯实。待墙土与墙板齐平时,改用平头反复夯平,形成平整面。每夯筑完一版后,“狮子头”提起墙板,掌墙师傅立马跟进敲出游子棍,再放置到新层面开始第二版夯筑。如此一层又一层、一版又一版,反复叠加夯筑,不断增高墙体,直至夯土墙建筑主体成型。

三位掌墙师傅手握墙掌负责掌平墙面,使墙面看上去光滑平整有质感。墙掌用较大直径的木材制成,后部是手握的圆把,前部呈三角锥形体,锥形体朝下是平滑掌面。掌墙师傅外墙两位,内墙一位,似乎说明面子胜过里子的观念古已有之。除了掌墙和抽游子棍,掌墙师傅还充当质量检验工角色,在整个夯建墙体过程中,他们不断向夯土师傅反馈墙体质量并提出合理建议,促成夯筑质量不断改进。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传统夯土民居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过程中,既有劳动人民紧张有序的劳动施工场面,又有缜密细致的建筑工艺智慧,更有丰富多彩的喊彩口头文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更好更合理的归宿。笔者建议,在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基础上,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加持下,不断改进传统夯土建筑工艺,使之得到传承保护和古为今用。其次,发挥环保易建、冬暖夏凉的传统夯土建筑民居优势,适度加以改造,融入现代人类康养休闲产业。站在非遗文化保护角度,以传统夯土墙建筑活动为蓝本,将其演绎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舞蹈,以文化艺术的生命形式存续下去。

挖掘研究长坪乡民间传统夯土建筑工艺,对探寻了解三峡库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民居建筑技术发展演变,以及传承保护当地民间夯土劳动口头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振地方文化自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文章作者:谭光华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作家协会秘书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