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尚武”的川东人

日期:2024-07-26


生活居住在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居民,即所谓巴人(包括今重庆人和一部分四川人),原本是一支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只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被楚人所逼,才辗转从湖北宜昌清江流域一带,逐渐迁入今川东丘陵地区。其后,巴人较长久地保持着山地农耕兼渔猎部落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历史上一支强悍的以战斗为职业的部落。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锻炼了巴人强健的体魄,铸造了他们坚强、直率的心魂。因此,尚武成为这一地区居民的个性特点和文化品格。

    巴蔓子将军像在川东这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虽然不生产以文章著称的文人学士,但却造就了不胜枚举的铮铮战将。东周时巴国将军蔓子,为了保全巴国江州城池,甘愿割下自己的头颅,让楚使带着人头回国复命,表现了巴人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三国时巴郡守将严颜,为张飞所擒。张飞劝他投降,严颜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大怒,严颜又嘲笑说“砍头便砍头,为啥要暴跳如雷?”如此这般,句句掷地有声。此区人质朴敦厚,有先民的流风余韵。《 华阳国志》记述巴人“质直好义” “土风敦厚” “俗素朴” “重迟鲁钝”,反应不够敏捷;“无造次辨丽之气”,缺乏社交能力。三国时巴西(西充)人谯周初次见诸葛亮,因“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不善交际,说话时引起在场的人大笑不止。等谯周离开后,执法官要对发笑的人刑之以法,诸葛亮劝阻说“连我都忍不住要发笑,何况左右的?”谯周朴素的体貌和笨拙的应对,竟然惹得大堂之上庄严持重的诸葛亮忍不住笑了起来,其滑稽可掬之状可想而知。宋代渠江人、经学家黎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深得欧阳修的器重。但他“为人质木迟缓”,因此被人戏呼为“黎檬子”。黎不知其意,后经苏东坡写信点醒,檬子乃是一种果木,在苏东坡谪居的海南岛,就有这种果树,“霜实累累”,正在结果。言下之意,其为人有如子一样质木迟钝。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作为巴人后裔的川东人和重庆人,待人热情豪爽,遇事仗义行侠,直来直去,口中有话不藏在肚皮头,心中不平表现在砣子(拳头)上,这多少继承了他们祖先的遗风。据民国年间一位作者亲见亲闻,两个湖北人在船上发生了争执,吵了半天,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终归还是以对骂了事。一个四川茶房上前说你们湖北人就是嘴不饶人,若是拿到我们四川人来讲,尽吵有何便宜?不声不呼,走近敌人身边,一刀给他捅进去,一切岂不都完了吗?这个茶房,当然是川东一带的人。现时川中还广为流传这样一则笑话,说成都人相骂三天没有动手,而重庆人在第二句话尚未出口之际,拳头已落在对方身上。

此区方言明显受荆楚方言的影响发音急促,节奏快而有力,说话落地有声,干脆豪放。巴渝方音,特点明显。由于喉牙混呼,即喉音、齿音发音不清,所以,呼,呼,呼,呼,呼,呼。川东人爱说的口头禅崽儿,源于湖南方言;啥子,则源于川楚间的俗语舍子乃古词,犹言何事。

重庆学者邓廷良在《丝路文化·西南卷》中,对重庆人、川东人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作了有益的探索。他指出“重庆人——巴人——的优点在于重群体讲义气,勇于走险,而行为能力极强。不过,这些优秀品质,恰恰都是贫瘠的生活环境逼出来的。陡峭的山林、贫瘠黏涩的红壤黄泥、火炉般炎热的气候加上夏旱秋涝……在这里,艰险历来与生活共存。艰难的生计、险恶的路程、炎热的气候,以及数千年的传统,造就了巴人急躁爽直而又行为能力极强的气质……无怪乎川东历史上仅出过几位默默无闻的状元,但战将却不胜枚举,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就产生了朱德、刘伯承、聂荣臻三位赫赫有名的元帅。”

文章作者:陈世松

摘编自:《行千里,致广大——重庆人文丛书》编委会编《重庆移民文化概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