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遗】渝北赵氏武术

自古巴人尚武,源远流长,巴祖縻君掷剑,助周武王伐纣的巴师勇锐,汉高祖刘邦盛赞实为战舞的“巴渝舞”等,武术史迹,光耀历史。据《重庆武术志》记载,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近500年间,重庆地区成名的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等多达200多人。到抗战时期,中央国术馆西迁重庆,各路豪杰云集山城,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每逢初一十五,民间武士皆往市区珊瑚坝赶花会上“打擂台”。这个时期重庆民众练拳习武成风,重庆武术进入成熟期,分布在巴蜀的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门,形成了五大地域性的浩繁的拳种派别,融入到峨眉武术流派之中。在众多习武人中,具有武学天资者赵子虬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勤奋练习,釆众家之长,借自然界生物特点,拳风独特,自成一体。
金锁手(渝北区非遗中心提供)
赵子虬1897年出生于四川广安,自幼跟随母亲家族人氏习武,传承家学独门绝技——三十六闭手;七岁拜侯炳焱、肖秀堂为师学岳门拳术,十三岁赴广安县城参加“广安武士会”,师从刘天棋学洪门拳,师从何玉龙学习气功——大鹏俯仰功;十五岁进入顺庆精武体育学校,拜峨眉武术大师陈晓东(出生年不详,卒于1938年)为师,不但学习峨眉派各种拳术和打、拿、摔、跌等各种技击技术,而且将师傅所传的四式大刀、青萍剑、子龙枪、五虎断魂枪等拳械演练出独特风格。
1930年赵子虬赴南京报考中央国术馆,因故错过考期,毛遂自荐拜访馆长张之江。赵子虬的武术家史和报国之心打动了张之江,张讲:我找人与你比试,三打二胜,你胜了我破格录取你。赵子虬大喜过望。
第一局:对手江某长得五大三粗,善南拳,摆开架式以双拳直击猛进袭击赵子虬上盘,赵以仙人换影式向左一闪,摆步后退至江某背后,趁其不备,紧靠其身,左脚锁住江的后脚,猛一扭身肩撞其背,向前一挤,只听“啪”的一声,江某跌于地上。张之江一惊,没想到赵的拳法如此怪异,一招得胜。
第二局,对手王某身高一米八,一上场,不容赵子虬出手,连续几招劈腿向赵劈头盖脸击来。赵不慌不忙用三十六闭手中的“阳河献印”一招略向后退半步,避其锋芒。王某见此招落空,迅急舒展长臂,抢步直击赵的中路。赵迎锋直上偏身直插其胯,左手轻拈其右腕,向后一拖带,一招借力乘势,四两拨千斤,化其来势之力,将其抛丢身后,此招虽未将其放倒,但王某败势已定,张之江即令赵停止攻击。最终,赵子虬用祖辈传授之三十六闭手连胜两人,被破格录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两年里,赵子虬除在国术馆习练少林、武当、峨眉各派拳术、器械外,也协助馆长张之江整理中国武术各种流派的资料和书籍,使之受益终身。
1932年初,赵子虬在国术馆结业,被分配到江苏绥靖督办公署(地点:扬州市何家花园)做武术教官,半年后在张之江家做家庭武术教师(保镖)。1932年9月,上海,赵子虬为保护张之江与四个日本浪人搏击,使出赵家“化龙四刀”绝招,迅速将对手击退,保护张之江安全脱险,围观华人无不拍手称快。
1933年6月,赵子虬在李明忠的举荐下,被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共产党员吉鸿昌聘为该部大刀敢死队教练。根据战场需要,赵子虬将赵氏化龙刀增长20公分(原为80-85公分),使大刀长度达到一米,再以“化龙四式”刀法训练士兵,以克制日本兵三八式步枪劈刺。之后,吉鸿昌的敢死队在抗日战场上大显神威,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尽显中华男儿硬汉本色,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4年由张之江介绍,赵子虬到湖北武昌中华大学任武术教师。任教期间,赵子虬曾为中华武术的尊严,与华中大学(美国教会学校)教拳击的美国拳师马西林在文华公书林台上比赛。赵子虬运用高超的拳术及变化莫测的打、拿、摔、跌技巧,连续三次打败了这个骄横跋扈、嚣张一时的美国大力士,当天武汉的《舆论报》便刊载了“赵子虬拳打美国大力士”的消息。
1935年,赵子虬任湖北队教练率队参加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四省华中运动会的武术比赛。
抗战时期,赵子虬举家迁入重庆,在渝北开门收徒,将一身功夫传授子女和外姓人士。“渝北赵氏武术”秉承峨眉派之根基,融入巴渝武艺,在渝北生根开花,成就一派大业。
1979年,赵子虬代表重庆参加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赵氏武术之三十六闭手、断魂枪、青萍剑获大会一等奖(金牌),并赴北京汇报表演。1980年,赵子虬撰写了《中国武术管窥录》《气功源流琐谈》等。1983年,赵子虬被聘为四川武术挖掘整理小组顾问参与《四川武术史》编撰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赵子虬率众多弟子,在传承赵氏武术的同时,为重庆市江北县(现渝北区)建成全国排名居首的“武术之乡”做出卓越贡献。河南少林寺武协秘书长释德虔法师曾题词赞颂:“江北旁矗英雄城,男女老幼擅武风。拳戈骁勇搏龙虎,武乡绝技贯长虹。”1995年,国家体委授予赵子虬“全国十大武术名师”称号。
“渝北赵氏武术”植根于峨眉,发轫于重庆,具有动态紧凑、力道爆发、精致独特的武术套路,既集中展现于历代传人的精妙身手之上,也囊括在拳法、功法、器械三大武艺之中,显示出鲜明的重庆地域武学文化特质,具有丰富中华武学的重要价值。“渝北赵氏武术”第二代传人赵子虬的“四川南拳三十六闭手”,运势凝练、火候精到;赵幼生(第三代传人)演绎“春剑气、夏刀技、秋枪神、冬棍峰”,脉络纵横,大器乾坤,江海同(第三代传人)的春秋大刀;欧阳全(第四代传人)的青龙剑,王三(第四代传人)的黄凌拳;许俊冰(第四代传人)的点易拳;曾勇(第四代传人)的峨眉铁佛拳等也各有特色。“渝北赵氏武术”功法包括盘、庄、苦、轻四功以及巴渝内功的硬功、静功;器械涉猎刀、枪、剑、戟;尤具巴渝特性的巴子拳讲究拳钻、掌翻、腿矮、步圈;巴子棍与少林棍、青田棍齐名;巴子刀灵活多变、抡劈如意、刀法纵横等,形成贯通南北拳法,兼容内家外家的武术体系。
“渝北赵氏武术”在继承发展中形成五大特征:一、拳法,赵氏武术发力于腰,与武当发力于根、少林发力于梢的起势有别;二、攻防,赵氏的后发而先制之,可谓避其锋芒,引露破绽,以柔克刚,出奇制胜;三、运势,赵氏的拳打卧牛之地,实为发挥巴渝地势之产物,短小精悍,灵活多变,刚劲有力,点面突破;四、技法,手法讲究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步灵,圆转多变;步法进如追风,退如着火,起伏转折,难于捉摸;劲力为似柔非柔谓之“绵”,似刚非刚谓之“脆”,因势制宜,发挥弘扬了峨眉武术重要特征;五、论道,贯穿内外双修,神形合一、桩技一体,远取用“指”,近取用“五峰”“六肘”,应敌则背“孤”击“虚”,在前人基础之上,吸纳融化,创奇锐新,形成一套完整的峨眉派“赵氏武术”的功夫理论。
赵氏武术参加演出(渝北非遗中心提供)
赵氏武术生根在重庆渝北地区,弟子散布川、渝及上海等地。1987年江北县被评为四川省第一个“武术之乡”;1992年渝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2007年渝北区获“全国武术之乡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渝北区获“全国武术之乡建设先进单位”。“赵氏武术”历经五代传承,所传弟子众多,所涉地区甚广。五代传人众多,至今仍活跃在武坛上的代表性人物有赵幼生、江海同、欧阳全、王三、唐康民、唐国强、曾勇等,其中“赵氏武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幼生;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白斌、曾勇、唐国强。
赵幼生表演赵氏武术(渝北区非遗中心提供)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强身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