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物志】古遗址丨龟陵城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降,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古代城址丨龟陵城
龟陵城又名“三台寨”,当地人俗称“东堡寨”,位于涪陵区李渡街道办事处玉屏村1组(原东堡寨村西20米),坐落在长江北岸三台山上,东距涪陵城区10千米。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占地面积约0.3平方千米。1981年、2009年全国第二、三次文物普查时涪陵市文物部门均进行了调查、复查和登录。
龟陵城东城门内侧(摄于2016年)
最新的考古调查表明,龟陵城依据三台山三叠地形修筑有三重防御性的城垣,部分悬崖绝壁处利用崖壁之险峻形成天然城防,临江一侧沿山脊走势构筑有一字城墙以加强长江沿线的防御。遗址主体遗存为南宋时期城垣,均条石砌筑,内填土和石块夯实。第三重外城垣,主要发现于临长江的断坎边缘,残长约350米。第二重城垣主要分布于第二叠台地上,残长约320米。第一重内城垣分布于三台山顶部,周长约1143米,残长908米,设城门2座、炮台8处。一字城墙共三条,分布于城址东、南、西三面,东侧城墙长约218米,南侧城墙长约48米,西侧城墙残长约47米。共存留门址4处。外城发现有寺庙址1处,井1口,题记3则。内城分布有水池、排水设施、半圆形建筑、石狮等遗迹和遗物。试掘工作布设探沟2条,揭露有房屋基址、炮台,出土有南宋时期的礌石、瓷碗残片、瓦片,明清时期的瓷片、瓦片等。
《宋咸淳丙寅春记》刻有“涪守丞阳□(立)奉命相视三台,申阃创筑。宋咸淳丙寅春记”。
龟陵城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城阳立奉命创筑,同年涪州治所“移治三台山”(《宋史•地理志》),“(德祐二年)时阳立以涪州降,(张)珏遣张万攻走(阳)立,俘其僚属冯巽午等……明年六月,张德润复破涪州,执守将程聪”(《宋史•张珏传》)。至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均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1年龟陵城方被元军攻陷。明清时代龟陵城被沿用,城内存在局部的修缮。
龟陵城于1983年被公布为涪陵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公布为涪陵区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重庆市志·文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