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遗】永城吹打
綦江民间音乐蕴藏量丰富,民间吹打乐十分盛行,乡乡有唢呐,村村见锣鼓,成规模的吹打乐班400多支,从业人员2000余人,成熟曲目近千首。以綦江三角镇为界,往西的吹打乐叫“宫娥派”,往东的吹打乐属“马蜂派”,其中以“马蜂派”中的永城吹打乐最具有代表性。
永城吹打乐队参加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大量观众(摄影:綦江文化馆)
永城民间吹打已有300多年历史,常年在农村地区及周边城镇,从事红白喜事的演奏活动。以广泛的曲目,精湛、高超的技巧,用七种形状和功能不同的唢呐,兼以打击乐器渲染出各种情绪,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作为山地音乐的代表,永城民间吹打乐音域宽,可达四个多八度,其音洪亮,破空透远,别具一格。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发展中,它对解决管乐声部低音问题、增宽音域等具有一定作用。同时,对中国民间吹打乐种起着丰富色彩、增强表现力、丰富乐种界说理论等作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永城民间吹打文化源远流长。以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最大的刘家乐班为例,它以家族为传承,迄今已有十八代传人、300多年的历史。乐班由明朝时湖北孝感犀牛坪的刘义文创立,当时仅有6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乐班第七代传人刘继梳携乐传入了重庆万盛。后乐班第十三代传人迁到綦江,从此刘家乐班吹打文化在綦江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影响并带动了永城民间吹打乐的形成和成熟,进而通过传授技艺对整个綦江地区乃至周边万盛、江津等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任班主刘道荣受父亲影响,唢呐、锣鼓技艺高超。他和刘氏族人都是当地有名的篾匠、木匠、漆匠、泥水匠,常常自制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音色独特的唢呐,常年在农村地区及周边城镇从事红白喜事的演奏活动。通过刘家班的技艺传授和带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鼎盛时期永城民间吹打乐班有上百支,目前还有30余支。
《永城吹打乐》首发式暨新书研讨会(摄影:綦江区文化馆)
永城民间吹打乐按活动形式分为坐堂和行路,按规模分为大、中、小乐队,按演奏形式分为贯吹贯打、夹吹夹打,按情调分为悲调、喜庆和通江三类,按乐种可分为吹打乐、锣鼓乐和吹打唱三种。永城民间吹打演奏曲目特色各异,丰富多彩,旋律优美,能演奏曲目近千首,代表曲目百余首(有吹打曲牌80余首,夹吹夹打曲牌50余首)。在迎来送往、商号开张、迎亲嫁娶、生辰寿诞、丧葬祭典等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演奏曲牌。尤其是婚俗,从发亲、起轿、行路、过桥、回车马、拜堂到开席各有成套曲牌。这些喜庆类的曲牌欢快热烈,代表曲牌有《哥哥送亲》《闹新娘》《金娃娃》《欢庆锣鼓》《高山落地金钱》。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传统音乐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