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遗】黄杨木雕刻工艺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以其贴近生活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其内容题材大多为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弥勒佛、观音等。晚清及民国以后,黄杨木雕圆雕小件因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以及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深受收藏者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杨木雕工艺迅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技法上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其雕刻内容在人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肖与吉祥的动物,栩栩如生。
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黄杨木呈乳黄色,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别具特色,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作品的最佳材料。
黄杨木雕刻作品按照功能可划分为摆件类、饰品类、实用物品类。摆件类主要以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或传统图案为题材,包括动物、人物、植物等造型。家庭或办公摆件的规格不一,最小的高5厘米,大的高于50厘米。饰品类主要是以生肖或吉祥图案为题材,雕刻成发簪、发夹、耳环、项链、手链、手机挂件、皮包坠子、车饰品等。实用物品类主要有梳子、筷子、勺子、碗、花瓶、饰品盒等,常选用一些传统图案,融入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柯愈敏黄杨木雕作品《攀》(2005年)
黄杨木雕刻作品按照技艺特色可分为传统类、根雕类等。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材型要与造型相适合,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打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进行造型。根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黄杨木雕刻制作有塑制泥样、下料、粗胚打造、精雕细刻、打磨、打蜡上光、配合底座等工序。
柯愈敏黄杨木雕作品《秋望》(2007年)
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柯愈敏 男(1949年10月—2015年9月),重庆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数十年来用黄杨木为材料创作了百余件作品,在《世界知识画报》《今日重庆》《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近百件。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福建东南电视台曾播出专题片《柯愈敏和他的木雕》。1993年受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邀请赴成都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展。2007年获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工艺品设计制作创意奖一等奖。2008年,木雕作品《秋望》获第一届重庆工艺美术展金奖。2008年1月,参加重庆市文化艺术代表团,赴德国柏林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08年8月,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故事”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文化展示活动。2009年,作品《期待》获第二届重庆市工艺美术展金奖。199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省分会。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黄杨木雕作品《期待》《秋望》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陈力 男,1973年3月出生于重庆大足,自幼受到大足石刻的艺术熏陶,于1992年在黄杨木雕刻工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唐其能师傅门下拜师学艺,1994年出师。1995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深造,经过多年对黄杨木雕刻工艺的刻苦学习钻研,铸就了精湛的技艺。其雕刻技艺中的浮雕镂空技术,在重庆地区堪称一绝。优秀作品有《印笼寿星》《三峡纤夫》等,其中《三峡纤夫》船上的席蓬、纤夫的纤绳、远山的瀑布和松树等,镂空后薄如纸、细如线,从每个方位都可以观看,远山近水、亭台楼阁、花草等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