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之上 秦腔回响
深藏于乌江峡谷中的龚滩,三面环水,一面着陆,是古代通往五溪和夜郎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川、鄂、湘、黔客货水陆转运的中心,被称为“黔蜀要津”。龚滩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乌江和阿蓬江交汇处乌江东岸的凤凰山麓,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井乡隔江相望,是“千里乌江,百里画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龚滩之所以能成为城镇,主要得益于明万历元年发生的凤凰山崩岩滑坡,滑坡致使乌江在龚滩这里形成了“断航滩”。这样,上下过往的船只不得不以此为终点,食盐在这里卸下又重新装运上船,龚滩变成了乌江上的食盐中转站。之后,龚滩迅速崛起,成为万千追求财富与梦想者的首选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依托乌江,以盐业运销为主体的繁华集镇。商人们嗅着巴盐的气息,不畏艰难险阻,从四面八方翻山越岭而来,只为在此地淘金逐梦。光绪三年,龚滩设立了四川盐务分局,整饬乌江境内滩礁,开凿纤道。
光绪年间,陕西盐商张朋九来到龚滩开设盐号,经营川盐生意。在获得高额利润之后,他筹资兴建了“西秦会馆”,将此作为同乡同行平日聚会和寄寓之所。
龚滩西秦会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一座宏伟壮观的中原建筑群。在构建上,会馆秉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布局方法,于基地中轴线上布置了一系列主要厅堂,周围则形成了若干大小不等的院落,殿阁厅堂纵横交错,布局严谨而富有变化。会馆采用四合高墙大院的设计,大门临街朝西,内部布局精巧,设有正殿、偏殿、耳房以及戏楼。馆内以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为题材,用木雕、石刻、彩绘等做装饰,繁复华美,气派非凡,寓意深远。龚滩西秦会馆的建筑风格诠释了中原建筑的精髓,布局方正,对称平衡,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其宏大的体量和规模,也充分彰显了陕西商人在经济上的雄厚实力,使得这座会馆成为了龚滩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我们在各地西秦会馆中都会发现,建筑物群里最重要位置都是戏台,戏台的大小也最能彰显会馆规模,龚滩西秦会馆也不例外。戏台位于街边,底层架空,入口从戏台下进去,并顺坡势逐层升起,形成天然阶梯状观演空间。戏楼精致灵动,勾心斗角,檐牙高啄,地面铺石板。像西秦会馆这样的会馆、公所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城镇设立的居留场所,是联谊和办事机构,供同乡同业集会、寄寓之用。当年的陕西商人,不仅将故土的建筑形式带到了异乡的土地上,也将故乡的戏曲文化与精神价值一并植根于此。站在这座会馆之内,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聆听到200多年前那悠扬的秦腔回响,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的沉淀。
秦腔,这一源自秦地形成于明代中叶的古老剧种,于康熙年间盛行全国。它深深根植于秦地方言的独特语言与语调之中,以其苍凉悲壮、激越高亢的唱腔而著称。自明清以来,陕西商人背井离乡,外出经商,有力推动了秦腔艺术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发展。
秦腔与陕西的土原风刚、四塞雄封、沃野千里、天苍地茫的壮丽山川景色相得益彰。同时,秦腔与陕西悠久的历史紧密相连,它不仅是陕西商人的灵魂慰藉,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陪伴着他们在漫长的商路上前行,也是他们对悲苦生活发自灵魂的深沉叹息。因此,无论陕西商人走到哪里,都会将秦腔的旋律带在身边。曾几何时,即便在这座乌江边的院落里,也会时常回荡起那苍凉悲壮、激越高亢的唱腔,诉说着无尽的乡愁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当陕西商人驱赶着马车,在崎岖不平的商路上缓缓前行时,吼一声秦腔,树梢上的月亮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鲜亮光明。对面山峦中回荡着远去的声响,仿佛能驱赶心头的孤独和悲凉。
当陕西商人安好店铺的门板,浑身疲惫得像散了架一般躺在床板上时,吼一声秦腔,窗棂上的树叶都为之沙沙作响。一日的劳累仿佛瞬间被一扫而空,一种振奋的豪情在胸中熊熊燃烧起来。
遥想当年,乌江之上,桅杆林立,货物堆积如山。历经风餐露宿的陕西商人,在船只靠岸之后,仿佛归家一般,轻轻掸去身上的尘土,迈步走进会馆。他们焚香沐浴,虔诚拜过关帝,随后呼朋唤友,一同坐在楼台之上。摇着扇子,品着香茗,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戏楼上悠扬的秦腔慢板……次日,一身轻松,心怀愉悦,他们再次登舟,吼着秦腔,踏上远行的航程。
文章作者:周晓娟,四川省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秘书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