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白沙沱长江大桥

日期:2024-11-04

岁月多情 梦想成真

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武汉,万里长江第二桥在重庆,名叫白沙沱长江大桥。一江春水向东流,桀骜不驯的万里长江流淌到这里,比较平直,看似玉人丝巾,舞娘绸带,却毕竟是一处天堑,难以逾越。

但是,四川这边有蔗糖、有盐巴、有柑橘、有上好的大米;贵州那边有山货、有兽皮、有好酒、有烟叶,正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于是,涛涛大江上,便有生意经萌芽,便有开辟财源的酝酿,便有络绎不绝的木船横渡。洪水汛期,巨浪曾掀翻脆弱的扁舟,曾有过多次死伤和损失。据说,有位开明的乡绅在春节时,将一幅临摹的《清明上河图》悬挂在堂屋,邀请左邻右舍来观赏,这其中,便有几分追求的况味。

多少年来,两岸民众梦想着,有一天有一座《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可以造福两岸。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四川人民几十年的铁路憧憬得以实现。但是,成渝铁路只在四川盆地内运行,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取得联系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关着大门的“蜀道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巴蜀大地兴起了修建出川铁路的高潮。其中一条是从成都通往陕西宝鸡的宝成铁路,1952年动工修建,1958年正式运营。另一条是从重庆通往贵阳的川黔铁路。

1956年11月,铁二局开始着手组织川黔铁路的施工,1958年3月铁二局机关由成都迁至贵阳办公。同年10月,铁道部以铁二局为基础成立贵阳铁路局。

选线经过 最终方案

川黔铁路北起重庆,南迄贵阳,全长463公里,是贯通川黔两省的铁路干线。它北接成渝,南通黔桂、湘黔等线,是西南地区铁路网骨干的组成部分。

早在1913年,北洋政府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就与英商宝林公司签订过一份借款合同,打算修建广州至重庆的铁路,川黔铁路便是这条铁路中的一段。从1929年起,国民政府对川黔铁路先后进行过5次勘测选线,并在其北端修成长约67.5公里的綦江铁路。

从1950年至1956年,新中国铁道部先后派西南铁路工程局、铁道部十八勘测总队、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对这条线路,特别是对北段翻越凉风垭的方案进行过多次调查、比较,决定放弃原来从四川隆昌至贵州遵义的走向方案,改由重庆出发,利用成渝铁路,过长江后连接改造后的綦江铁路,经松坎入贵州。这条线无论从货运量,还是从客运量考虑,都远远超过老方案。

然而,无论怎样选线,波涛汹涌的长江都是一道绕不过的天堑。要修铁路,必须建成大桥。经仔细勘测和计算,选定从北岸小南海架桥,跨越长江到南岸的珞璜。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部分精兵强将调往白沙沱。

艰苦奋斗 齐心协力

1958年初,白沙沱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实施。中国铁路工程公司大桥局承建这项工程,重庆钢铁公司、重庆水泥厂为大桥提供钢材、混凝土。一条简易公路,从小南海修到长江边。

1958年,白沙沱长江大桥桥墩建成。

数以千计的工程师、技术员、工人来到这里,以工地为家。他们没有什么家什,只有身上那套洗得发白的蓝布制服,使老乡觉得他们不一般。大桥局还征集了部分当地民工,他们能吃苦耐劳,哪怕是喝白开水解渴,吃碗白干饭就咸菜,也能叮叮当当地坚持砸碎石、做土石方。

用最简朴的方式追寻理想,为国家为他人奉献自身,把“小我”无条件地消融于“大我”。这样的信念,在当代一些人心目中也许已经非常“古老”,而他们恰恰就是怀着这样“古老”的情结走过来的一代人。

当年曾参加修桥的中铁大桥局老工人刘德金、徐国海回忆道:“员工们都拥挤在江边的简陋公棚里,睡的是木板上下铺,生活和卫生条件差,为了加快施工,劳动报国,大家约定下班后义务加班半小时,届时班长吼一声‘加班时间到了’,我们就不仅不休息,反而干得更卖力,那半小时就像现在的自动传送带似的,工效比正常上班翻一番。”

从当地招募的临时工,干的多是平整路基的力气活,生活条件更差,但他们照样兢兢业业,准勤满勤。老民工姜盛堃回忆道:“我们都是从附近农村临时招工来的,刚开始工地上没有伙食团,大家就自带干粮,或是叫老婆孩子送饭。我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晓得修好大桥交通方便,会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一天到晚脸朝黄土背朝天,干得很卖力。”


1959年,白沙沱长江大桥架设桥面。

正是带着这种朴素的感情,两岸工地附近的老百姓都自觉自愿,竭尽全力支援架桥铺路。铺轨需要大量枕木,他们二话不说,砍掉了老祖宗留下的烧柴林;铺路需要大量道渣,他们从不讨价还价,一锤一锤地砸碎了如山的鹅卵石;线路要穿过祖坟祖宅,他们说服亲友,忍痛搬迁;工地要盖木板房,无需动员,老人们就抬来了珍藏已久的寿板寿材。

当年开汽车从重钢运送轨梁的吴汉民说:“通往大桥工地的简易公路路况差,汽车拉着轨梁是重载,时速大约只有10公里,不时有老乡跑过来送吃的给我们。到工地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们都感动不已。当时我27岁,就与同事们相约,白沙沱大桥不通车,决不结婚。”他真是这样做的。

一桥飞架 川黔变通途

人心齐,泰山移。当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追求共同的事业中形成一股合力时,奇迹就会发生。

仅仅经过一年零两个月工期,1959年10月,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建成,12月正式通车。它北接成渝铁路,南连川黔铁路,全长820米,高出江面60米,共12个桥墩。在渝怀铁路未通车前,重庆的客运货运列车去云南、贵州、两广等地,都要经过这座桥。白沙沱大桥的落成,从纪录意义来说,真正开启了重庆作为“桥都”的历史。

1959年,白沙沱长江大桥建成。

白沙沱长江大桥的兴建,使西南重镇重庆与贵州省省会贵阳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线形成了以兵工、冶金、机械、化工、仪表为主的綦江综合工业区,以电子、机械、建材、轻纺为主的遵义工业区。与此同时,沿线的县区也发展成为重要的粮棉油和蔬菜基地。

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晚霞还是那样涂抹着白沙沱,然而,它却日益焕发着青春。珞璜发电厂的巨型烟囱直插云霄,数不清的火车鸣着汽笛呼啸而过。什么叫兴旺,什么叫发达,一下子变得非常实在可感。大西南半闭的耳朵,突然被它震得嗡嗡响。

不过,限于财力和物力,白沙沱长江大桥未像武汉长江大桥那样,修建成上下两层,使火车和汽车都能行驶过江,未免有遗珠之憾。直到2018年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竣工,方才圆满。

白沙沱长江大桥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它的建成,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望。它在人民铁路史上,在重庆桥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文章作者: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杨耀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