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物志】古遗址:多功城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来,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古代城址:多功城
多功城位于渝北区翠云街道花朝村西1千米处的翠云山上,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全城周长547米。城址依山就势而建,平面形状呈椭圆形,东西长70~100米,南北宽约200米。
多功城城门城墙(摄于2016年)
多功城地处蒙军南下的交通要道上,是拱卫南宋抗蒙山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重庆城的一道重要屏障。多功城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淳祐四年(1244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修合川钓鱼城时,同时修筑多功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四川安抚制置使朱祀孙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补修。
城址尚存有城垣、城门、柱础及造像等。城垣用条石错缝平砌而成,墙体上部及垛口大部分已被拆毁,南北两端拆毁尤为严重。城墙残长约700米,残高2~6米,厚2~3.7米。现存城门两座,位于城址东、西两侧,均用条石砌筑,白灰勾缝,其中西城门为一券一伏结构,门道底平面呈“亞”字形,面阔1.9米,进深2.8米,高约2.8米。西门石上书“端明殿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祀孙建”。东门券顶题刻“清咸丰三年癸丑岁众姓同建”“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小阳月补修建”,惜券顶石刻已圮,题刻不复存在。
城内散落有鼓形柱础、雕花方形柱础及圆雕石刻佛教造像等遗物,部分遗物与城内的翠云寺有关。据蒲国宝《金堂南山泉铭》记载,翠云寺始建于北宋天禧年间。翠云寺前山门刻有“翠云古刹”四字,清代石碑刻有:“翠云寺,古刹也,寺跨高山之上,南望歌乐山,北接华蓥山,雾接千浮,气象万千。……盖其维雄,势若天成,名胜地也。”该地散落的石刻造像文物,为明代以后所留。古寺东侧有一方形水塘,于石岩上开凿,应为筑城时开采石料的料坑遗迹,以坑为池,《江北厅志》记为“天池”。民国时期,江北女中迁至多功城内,1949年后为花朝中小学。
多功城于1992年被公布为原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重庆市志·文物志》